哔嘀阁 > 轻小说 > 人在江湖 > 第50章

第50章

青年作家们爱与他接近,重要的原因是他热心助人,从不嫉才。谁有了创作构想,他会真诚地为你参谋,完善布局,修改词句,推荐发表,兄长式的全套服务还包括他对疏懒者不断的警训和号召。至于对他的创作,年轻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批判和嘲讽。初识他的何立伟,曾将他自鸣得意的一篇论文指教得一塌糊涂,让旁人暗暗捏了一把冷汗,没想到莫应丰仍然笑呵呵,仍然频频点头,不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即便朋友骑到他头上去,人们也可从他那气出丹田的朗朗大笑中,感受到一种坦荡和淳厚,一种信任,一种安全。在如今鬼鬼祟祟太多的文坛,仅此一条,大概也足以让人们忘记莫应丰的种种其他弱点。

他写得很多很快,像很多新时期作家一样,大多文章是为改革开放的急务而作,而他们的抱负,也一直未局限在文章之内。很自然,由文学而仕宦,中国文士的传统人生轨迹,轻易限定了莫应丰后来的日子。我们可能遗憾他没有像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那样终身与书册为伍,但那不仅需要淡泊的生活趣味,需要丰厚的学识蕴积,还需要种种具体生存条件,其活法并非一般文人所能随便选择的。仕与不仕,只能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莫应丰后来当官了。到职的前夕,他在一位朋友狭小的房间里踌躇满志,并郑重拜托大家:将来如果我僵化了腐败了,你们一定要不客气地骂我,不要丢下我不管啊。

我们也很高兴。我们似乎也相信,某种旧体制乃至人类的全部弱点,是不难被三两改革家征服的,是不难被一两次政治手术摘除的。

他就这样离我远去。

然后呢?一晃几年,他领导的机关似没有多少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有人说他官做得很好,有人说他的官做得很不好。很确实的一点是,他被众多的会议苦恼着,有时迟到,有时早退,有时在首长眼皮下瞌睡,甚至呼呼喷出酒气。

而时光,一晃就几年过去了。

他越来越嗜酒。旅行包里总有装备齐全的酒具,人夜后常常四处搜捕酒友。据说有一次实在找不到人,便站在家门口向路过的陌生汉子一个劲招手,请对方到家里来喝酒,弄得对方疑疑惑惑的。

他有太多的苦恼需要用酒来浇洗吗?他难道不知道,对于一颗总想特立独行的心灵来说,为官就是拘束就是苦恼而且从来如此于今为甚吗?其实,岂止是为官,就是发财、出洋、归隐、恋爱、堕落、行善等等,这些活计干长久了,要干得滋味无穷都颇不容易。倘若不把过程看得比目的更重要,倘若没有在过程中感受到辛劳的愉悦,那么,欲望满足了便会乏味,目标达到了便会茫然,任何成功者都难免在通向未来一片空白的“然后”二字前骇然心惊。莫应丰终究是男子汉,再次向命运发起挑战。他说他不准备再当官了,要回到平民的生活。一九八八年春,我迁居海南后,他也来海南筹办农场。不再有香车宝马和前呼后拥,他十分非厅级地自己买票登车,在火车上没有卧铺乃至座位,就挤在汗臭浓烈的民工堆中从长沙一直站到广州。到广州后感冒发烧,在招待所里形单影只,便买来两斤绿豆熬成稀粥度日。他戒了烟也基本上戒了酒,到朋友家吃饭,面对满满一桌菜他什么也不尝,只想喝点稀饭。他说他开始天天写日记了,要重新做人了。他说他在海南定居以后,要把老爹从乡下接到长沙去住新房子。假如我们去长沙时他不在,只要我们去敲门,叫声“莫爹,我们是应丰的朋友”,莫爹就会照顾我们食宿,一切都无问题。

他刚刚为一件什么事被朋友叶蔚林训了一通,但他嘱咐我们:“老叶年纪比你们大,要是你们有了钱,要分一些给他用埃你们就在这里,要好好照顾他。”

他办事不再张扬,甚至不多话,绝不麻烦别人。成天骑一辆旧脚踏车独自在烈日下奔波,回来就在简陋的食堂里默默就餐。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料到的是,癌细胞正在他的身体内部静悄悄生长,一串串丰艳地进入成熟。

一位朋友去找他,敲门无人应。第二天再去,仍是如此。直到服务员来开门打扫卫生,才发现他病卧床上已有三天,唇白,面黑,毯子滑落在地上。他说他听见了敲门声的,也明白是谁来了,只是无力答应罢了。

他就这样匆匆开始并匆匆结束了他的农场梦。命运是如此残酷,在他以放弃全部权势和舒适为代价,准备重新生活的时刻,竟轻易地将他逐出了人生赛场。就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吗?不过是如此普通而廉价的机会呀。

命运也是如此仁慈,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仍赐给他勇气和纯真的理想,给了他男子汉的证明。使他一生的句点,不是风烛残年,不是脑满肠肥和耳聩目昏,而是起跑线上的雄姿英发,爆出最后的辉煌。

夜雨对床应有时这是莫应丰在癌症病房托人捎给我们几位朋友的苏诗摘句,算是他最后的叮嘱。是的,他还应该有机会与我们对床长谈的,也许在他创办的农场里,在某间茅舍中,听芭蕉夜雨,听椰涛呼啸……他爱喝的酒,我们准备着。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是他请我这个小青年喝茅台,那时这种酒还昂贵而稀罕。他最后离开海南之前,我拿出一瓶藏珍很久的茅台酒请他喝。我家里很少有酒,那也是第一次有茅台待客。我有一种莫名的惶恐:难道冥冥之间上天已暗示了他的归期,着意让我以一瓶茅台来还清一切,了结一切么?

不,不要这样,不能这样。

生者仍在忙碌,仍在走向一个又一个无可逃避的“然后”,而莫应丰已经去了,一去已逾两年。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莫,莫,莫。

1990年1月(最初发表于1991年《湖南文学》,后收入散文集《夜行者梦语》。〉笑的遗产我女儿数她的亲人,总要数到游,一位曾经带养她的保姆。

人与人相识是缘分。那一年我家搬迁河西,妈妈体弱,我和妻都要上学或上班,孩子需要托一位保姆白天带养。经熟人介绍,我们认识了游。她就住在我们附近,两家相距约五六十米,门前的树荫相接,蝉鸣相应。

游其实还没到湖南人可称挨馳(奶奶〉的年龄,五十岁左右,只是看着儿子打临工挑土太辛苦,为了让他顶职进厂,自己就设法在工厂提前退休。她心直口快,心宽体胖,笑的时候脸上皮肉隆起两个半球,挤得眼睛都不见了,发过酵一般的肥胖肉身上波动着笑浪。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健身资源,你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栖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增添你心境的亮色。

开始时孩子畏生,哭着不要她。不过没有多久孩子就平静下来,喜欢她的笑声了,试着用手去抓拿她的胖脸以及肥甸甸Ru房。她乐呵呵笑得嘴巴更为阔大。把脸避过去,又突然“呼”一声,还一个鬼脸,让孩子觉得刺激和有趣。她可以把这个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无数次与孩子笑成一团。

孩子从此多了一位奶奶。当孩子可以咿呀学语的时候,孩子便不时结结巴巴报道她在游家的业绩。比方拉了屎,撒了尿,打翻了茶杯,屁颠屁颠地跟着奶奶去买菜,每次都得到一个油饼,有时还得到一条小活鱼。

游奶奶常对孩子说:“你不姓韩,姓游。”

孩子说:“我姓韩,也姓游。”

游奶奶说你长大了赚了钱,给不给我用?”

孩子说我给游奶奶买油饼。”

游便喜得一把搂住她,老幼两张脸紧贴,紧得自己浑身一阵颤抖。“我的好孙子,我的好孙子咧1

游的丈夫也是个退休工人,擅长白案厨艺,做面点首屈一指,常被这个那个饮食店请去帮忙,一去几个月不回家。两个儿子在工厂上班,一个迷钓鱼,一个好小提琴,工资都不太高,又都在恋爱阶段,自然缺钱花,在家里混吃混喝不算,有时还找母亲要补贴,要是抢白上了,就声粗脸黑的。游奶奶常常红着眼圈来说:“我那两个化生子还不如我韩寒,我哪有多少钱呢?还是我韩寒心痛奶奶,我一哭,她也哭,还给我抹眼泪,要我吃油饼。”说着又落下一串泪来。

韩寒便是我女儿。

游还偷偷地告诉我母亲,她月子里落下了病,在“文革”中又被打伤了腰,还有血压高和血糖高,她是为了多给儿子挣几个结婚钱,才答应当保姆的。但她男人不心疼她,还有点老不正经的毛病,丧德的家伙啊……每次说到这里,她便哭自己命苦,我母亲也跟着抹眼泪揪鼻子。(未完待续)

人在江湖》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人在江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