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 童年教育

童年教育

对于五六岁的孩童,第一重要的就是教育。从王羲之一生的行为、文章、思想及其所展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我们可以看出,其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应是儒学。或者说,羲之被灌输的,主要是儒家思想。

自春秋以来,各家学说并存,儒学是中国文化思想之最为重要的一支,或可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虽经秦的打压,但脉络未断。思想文化的传承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张力,宛如一个民族的基因,不是靠“焚书坑儒”就能消灭的。至于汉,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孔孟之学成为显学,以至于有了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争。此后数百年至于魏晋,儒学得到相当充分的阐发与实践,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地位和学术体系。儒学的长短是仁仁智智的事,此处难以尽述。但就修身、伦理、教育等方面看,儒学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是理应受到重视的一份精神财富。这也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事实。

儒学的地位在历史上是有起有伏的。东汉末年至于三国,战乱频仍,儒学的地位受到怀疑。曹魏曾有离经叛道之举,如曹操的“不论贤与不肖唯才是举”,就是有悖儒学的例子。乱世重刑名,成功者多以法取胜。一旦社会稳定,儒学就成为正常秩序下的纲常。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前提,深受各阶层的认可。论治国,儒学诚然不够锋利,故英雄豪杰多有鄙薄儒学者。即便如此,儒学也从未丧失其固有的思想空间,因为桀骜锋利的法家学说不够厚重也不够仁慈,不足以包揽并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本体。

西晋以孝治天下,而孝道正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孔子不反对守制,对于不孝之人多有讥讽。至于东晋,此传统一脉相承。晋元帝称帝时,曾将韩非子之类的书籍赠给太子司马绍,要他学习法家的治国之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臣庾亮当面劝谏元帝说:这些都是刑名之说,不如让太子多学点儿孔孟儒学的好。元帝听了,当即采纳庾亮的建议。这件事说明,当时各家学说并行,而以儒学为主。

大兴二年,江东大饥,诏百官各上封事。益州刺史应詹上书曰:“元康以来,贱经尚道,以玄虚弘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宜崇奖儒官,以新俗化。”对于此议,朝廷没有给予明确的表态。晋元帝的本意其实是想以法家思想治国,但未能实行,其中障碍,在于豪强。豪强具有两面性,他们一方面喜欢儒学的秩序第一的“礼”论,但对孔子反对特权的“仁政”则不肯领受。孔子说,人而不仁,礼乐何用!豪强们不喜欢这句话。魏晋以来,中国社会是以豪强和士族为中心的,他们不赞成晋元帝的主张,热衷于推行儒家为主的思想路线,赞赏“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社会大环境,王羲之不可能脱身其外。

晋时名士大多热心清谈,以至上下效仿,士族皆以名流为荣,虚妄矫揉的风气甚嚣尘上,以至于乱世误国。这种情况,在东晋更显严重。如果说西晋名士的“清谈”还有些许的哲理蕴涵和个性彰显,那么东晋名士的清谈则徒具形式,只起了消磨时间、怡情解聊、放大身价、臧否人物、沽名钓誉的作用。这种清谈对于遣词造句锻炼伶牙俐齿可能不无益处,但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无可着力处。所以大臣应詹曾上疏,对这一风气予以抨击。晋元帝一方面对儒学的不实际、不得力处有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也真切地感受到士族豪强对法家思想的抵制,左右掣肘,上下离合,很不如意。

儒家伦理中的孝道一直被琅邪王家视为圭臬,并且严格地执行实践着。王家以孝道闻于世,羲之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和意识形态氛围中,处处在意尊卑礼法。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其一也。尊奉母命,敬爱兄长,其一也。坚守服阕三年之礼制,不曾稍有懈怠,虽高官厚禄不能动摇孝心,其一也。至于平时为人,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全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由此言之,王羲之是一位秉承儒学传统但不执一端的艺术家。这些,都是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形成的。就是说,乌衣巷时期羲之所受到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儒学。

说到孝道,王家后人无不以祖宗王祥、王览为自豪。王祥卧鱼的故事,王览爱护哥哥的故事,王羲之听了不知多少遍。说句俗话——耳朵快长出茧子来了。对于幼童来说,这种来自长辈的讲述深深地铭刻到他的心中,人性的光辉无时不在闪耀,长辈在叙述这些家族故事时都带着十二分的景仰和真诚。王羲之自小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一定要孝敬父母,听父母之命,做一个孝顺孩子。

这一时期,羲之读书很多。三代钟鼎,文字不多,其中片段残简,多收入秦汉时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加上诸子百家,足以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学问,是士族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思想土地,自豪与优越也由此中产生。羲之饱览群书,内心渐渐充实,人格也变得强大起来,正如他的身体一样,日见成长。伴他读书的,是胞兄籍之。母亲见两个儿子都本分,甚觉安慰。

羲之阅览广泛,除了《论语》和《孟子》,他还读了其他流派的各种典籍,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人的著作,都曾精读研习,同时兼及老子、庄子等。前者铺垫了王羲之的以儒学为根本的价值观——积极入世、兼济独善、仁义和平、忠孝简约、热爱家庭,等等。而道家思想、老庄之学,则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的另一方面——崇尚质朴、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放任性情、大道归一,等等。琅邪王家既是当世贤达,又是五斗米道的信奉者,王羲之也不例外。文化学者认为,魏晋时期凡是姓名中有“之”字者,都是实践修行的道徒。可见,儒道双修是王羲之少年时代所受教育的基本面。

王羲之还读了不少“杂书”,文学艺术方面,诸如诗歌、辞赋、书法、绘画等,无不浏览。他甚至阅读了大量关于农学、植物、养生、数学、水利诸方面的文献。造纸业的发展,让许多新事物得以快速传播,常有“洛阳纸贵”的新作出现。琅邪王家不缺史书典籍,这为王羲之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即使有所不足,他也能得到比邻的襄助,如谢家、郗家、周家、萧家。魏晋时彼此借阅书籍的事很多,法帖往往流转多家。这从王羲之后来的言论、奏章和书信中可以得到佐证。(未完待续)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书圣之道:王羲之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