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百万大裁军 > 第二十章 悲壮的进军(1)

第二十章 悲壮的进军(1)

7

当“国际和平年”——1986年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减一百万员额的战略性行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和平诚意。当然,这一行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表白什么。我国党和政府公开承认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军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便于改善武器装备,从质上提高部队战斗性能——即为了保持一支更有效的抑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武装力量,这同样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联邦德国《波恩评论报》说:“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

巴基斯坦《黎明报》评论道:中国裁减军队一百万的决定将会受到全世界欢迎。它确实是一次单方面行动。这与其它国家一方面连篇累牍地发表军备竞赛如何如何坏的慷慨激昂的废话不同,另一方面,继续加紧生产武器,甚至拼命地部署人员和武器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事实证明,中国军队的这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是做得利落、稳妥而成功的。当然也付出了代价,它留下了尚未愈合的创口和不适的反应。新的编制体制尚须不断完善,人们要有一个适应、熟悉的过程。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并在预料之中的。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杨尚昆副主席曾经坦率而中肯地指出:“军队员额减少一百万,粗看起来应该节省四分之一经费,事实不是这样。因为精简整编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腾出经费来改善装备,这一点还没实现。国家给的军费是包干的,增加工资、干部转业、营房整修、工事封闭都要钱,所以要想省出钱来搞装备,三五年内还办不到。”(1985年11月11日《在全军生产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有人估测,整编的花费加上不正之风乘机造成的挥霍浪费,损失的钱超过同期一百万员额所占的国防费。这是可能的。但这是暂时的,一次性损失,换来的是永久性收获。

刷一间房子还要乱三天呢,何况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留下来的,还有情感上心理上的创伤。如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痛苦地向旧的秩序、旧的习惯和自己身上的包袱告别那样,人类走向新的美好的时代,心情并非都是轻松愉快的。历史上任何实质性的变革和进步,都充满悲壮的气氛。

悲壮是一种美,它给予人们的不是倒退而是前进的激励。若干年后,我们将为自己曾经有过那样悲壮的时刻而自豪!

贺兰山上,某守备师是要撤编了。一切工作行将结束,全师干部战士还有一桩心事未了——部队长年在贺兰山里担负国防施工,留下了一批烈士。将来,这支部队不存在了,谁来给他们扫墓?谁来陪伴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在远离人烟的大山里,这些年轻的灵魂会感到孤单和寂寞。

在地方政府的理解、赞同下,师党委郑重决定:将烈士们迁进靠近市区的烈士陵园,让他们和故去的父老乡亲在一起,让他们守着公路和城市,看着汽车和过往的人群,听着祖国前进的马达和人们生活的脚步声。

11月,贺兰山的天空积聚着灰色的雪云。师长和政委带领着长长的队伍,抬着烈士们的遗骨,踏着沉重的哀乐,从山上走下来。十里长街泪沾襟。沿途男女老少自动停住脚步,泪眼相迎……一支光荣部队的历史上最后的一幕,是多么深沉动人!

驻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某师撤编之前,留在指战员心里的是另一种遗憾。“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师的一部分人员奉命“支左”,看押“走资派”。有一位原州委书记,进疆多年,深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文革”中备受摧残,死在狱中。这是一桩历史悬案,“支左”部队被认为是迫害老书记致死的直接责任者。于是,这个师的干部战士在昌吉州尤其是昌吉市人民面前一直背着洗不清的恶名。“文革”之后,师部迁进了偏僻的琉璜沟,在那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搞得很有名气。但是,还没有得到昌吉市人民的谅解。现在,部队要撤编了,他们将永远失去洗刷的机会。难道这支部队就这样与新疆人民告别吗?难道让这样的名誉永远留在解放军的历史上吗?不,不能。部队要有一个完满的结束,要给人民留下怀念而不是仇恨。(未完待续)

百万大裁军》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百万大裁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