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百万大裁军 > 第十四章 最受欢迎的人(1)

第十四章 最受欢迎的人(1)

1

1986年7月中旬,正当施工部队撤离重庆的前夕,我赶到了。我不能理解,这支部队何以表现得这样出色?为什么这一批编外干部能够创造出令编内干部也自叹弗如的业绩?为什么处在整编动荡之中的部队,表现了在他们各自历史上也属最高峰的觉悟、意志和战斗力?

我向每一个交谈对象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我军固有的素质和共性之外,还有什么成为你们的精神动力?我把每一个人的回答揉在一起,筛了又筛,滤了又滤,发现原本是两个普通的字:荣誉。军队的荣誉。本部队的荣誉。个人的荣誉。

从一定意义上说,军人的牺牲是无法在物质利益上找到补偿的,能作为补偿的只有功名或者叫荣誉。大概古今中外,同此一理。

指挥长杨智民说:“我们军驻在重庆十几年了,这是第一次直接参加较大规模的地方建设,也是给山城人民留下的第一个有形纪念物。搞得好,搞不好,影响都是永久性的。我个人也要在休息之前办一件实实在在有意义的事情,过去做官的也要讲政绩嘛。”

副指挥李九明说:“和我一块编余的,比我年大的、年小的,都有休息的。我要想休息,也完全有理由。可是抹不下脸来。当了一辈子兵,临末了这一仗,只能给部队争光,不能抹黑。”

沈太昌来到工地后发起的第一个教育活动就是“自尊、自重、自爱,为军队添光彩”。这个口号一直贯穿施工的始终,成为每一个指战员的行为准则。被命运捉弄的沈太昌说:“一想到通车那天几万人欢呼雀跃的场面,个人受点苦、吃点亏,也认了!”

他们回顾感情历程的时候,常常使用“直接”这个字眼:“直接参加地方建设”,“直接为山城人民造福”……直接的目标,可见的成果,立竿见影的评价,使军人的荣耀感、责任感和自尊心格外强烈鲜明起来。

“同志们,几百万山城人民在看着我们哪!”一等残废周贵才喊出了一句最使大家坐不住的话。

从南北两端的两个支洞口,部队上下班每天八次走过大街,每一次,总有数不清的老少男女在洞口围观。当战士们带着满身赭红色的泥浆和满脸的尘粉,从他们面前走过时,老大娘怜爱的眼泪,姑娘们惊讶的尖叫,小伙子的唏嘘叹喟,不能不在他们心里激起一股悲壮的光荣感,当洞口附近的几十位老太太自发地串联起来,到连队给战士们缝补拆洗;当小学校的孩子们把买铅笔、作业本剩下的钱积攒起来,买成小手帕、红苹果、巧克力豆和煮熟的鸡蛋硬往战士手中塞的时候,他们不能不产生一种奋斗和献身的豪情。

军人的意志力可以承受一切重负而面不改色,却不能在人民正看着他们的时候无动于衷。

正是在几百万人民群众的期待、关切、疼爱和赞许的目光下,八百官兵每一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正是在这种目光下,八十九人主动推迟婚期,二百二十一人放弃或推迟探亲假,八十人放弃考学或进院校深造的机会,有五百六十多人次昏倒在洞内清醒后又立即再战,有二千多人在洞里连续作业十二小时以上……

1984年10月15日隧道工程破土动工的时候,合同书约定1986年年底完工。到了1985年上半年,市政府表示希望次年国庆节完工,因为交通的压力太大了。下半年,市府又希望在次年“八一”完工。结果,施工部队在1986年7月1日结束了全部工程,剪彩通车。

开工前估计工程造价至少在一千万元以上,有个建筑单位预算需要一千四百万元;部队承担后,只用了八百五十万元。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给山城建设做出的贡献,寄托施工部队全体指战员的心意,重庆市政府将隧道命名为“八一隧道”,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挥笔题写了这四个大字。

建造者们虽然没有在隧道里刻下自己的名字,却在重庆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重庆,一提到“隧道部队”,无论车站、码头、商店、饭馆、影剧院,都会格外高看一眼,自动优待。(未完待续)

百万大裁军》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百万大裁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