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百年烟云 > 第六章(第六节)

第六章(第六节)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韩复榘也是乱世之枭雄,是一个能力很突出的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世代以耕读传家,他幼读私塾,善书法能诗文,旧学颇有功底,但思想经历比较复杂。韩复榘青年时迫于生活压力而闯关东,二十岁时投军来到冯玉祥的手下,因作战猛勇又比较有文化,深得重用和信任而提拔的很快,成为冯玉祥手下西北军的重要将领。辛亥革命中,韩复榘追随冯玉祥参加滦州新军起义,又一路跟着东征西讨。他是北伐时最早攻入天津、打进北平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

上世纪三十年代,蒋冯阎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作为西北军的重要将领阵前倒戈,宣布“维持和平,拥护中央”。他倒冯投蒋进入蒋介石阵营,被蒋介石委任为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进入山东。一九三零年九月,韩复榘始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开始了长达八年对山东的统治。

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很快改组了省政府,提出“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山东地区在韩复榘入驻之前,城乡匪患严重,他严刑峻法,治安状况始大有改观。韩复榘治鲁期间,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是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本人又崇廉尚俭,禁烟禁毒,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期间使山东省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他主政齐鲁期间,除原有的学校大大增加班次外,又增设许多中小学,还增设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八所乡村师范和四所职业学校,以及国立山东大学、山东省立戏剧学校等。韩复榘又推崇儒学,他听过梁漱溟的讲学,对梁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于是便有了在山东鼎力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计划,旨在进行乡村政治及行政改革。

据历史记载,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国立山东大学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当时国立山东大学第一届录取新生九十二人,到毕业时只有五十三人,淘汰率百分之四十二。韩复榘亲自到场祝贺,奖励给第一届国立山大毕业生前九名:每人皮包一只,自来水笔一支,金手表一只,此事轰动全国。这些山大毕业生的绝大部分,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因为韩复榘对刘医生有知遇之恩,刘医生又是韩复榘身边最信赖的私人保健医生,追随韩复榘时间久了,对刘医生的思想也有很深的影响,便死心塌地的追随韩复榘。刘医生在韩复榘倡立的医学专科学校,讲过学、授过课,为医学专科学校的成立和人才培养,付出大量心血。及至日寇入侵,韩复榘因“违抗命令,擅自撤退”遭蒋介石逮捕枪决后,刘医生非常沮丧,惶惶如丧家之犬,感觉失去了靠山。他的性格和思想随之也发生很大转变,对前途已看得很淡。这时刘医生和夫人已有第二个儿子,小儿尚在年幼,四口人混在四散逃难的人群中,迭遭磨难惊吓,经历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才辗转回到周村老家庙子村。

这时老刘医生已经故去,刘医生便把老家庙子村的房产全部变卖,携全家来到周村街。战乱中,尚家胡同恰巧有一套小四合院急于脱手,刘医生看后觉得这里安静幽闭,比较令人满意。他便以极便宜的价格买下来,据此处行医以养家糊口,始把家在此处安顿下来。刘医生行医的方式极其简单低调,门前不挂牌、不挂匾也不广告,全凭医者圈里朋友介绍,和患者的口耳相传招徕买卖。

日寇占领时期,刘医生的大儿子很有骨气,小小年纪偷偷跑到国统区考取国民党的学校,毕业后留在国民党的军队里服役,一度因战争动荡而与家人失去音信。解放后刘医生才接到大儿子的来信,父子又重新联系上。得知在国共内战时,大儿子随国民党军队投降共产党军队,因有技术特长而留在解放军队伍里,后来又随大部队复员,现已成家并安置在兰州工作。刘医生的二儿子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建国初期考取一所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外地工作,也已成家立业。老二还很孝顺,时常给刘医生来信并寄钱回来。刘医生的三儿子,是他和夫人来到周村尚家胡同定居后所生,却自小顽劣,吃烟、哈酒、打牌、胡作非为样样不学自会。刘医生为收拢小儿子的心,托关系找上人让他进到张店的制药厂工作,并且像当年老刘医生对待自己一样,早早给小三儿说上房媳妇以期稳住他。

刘医生的三儿子,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却实在不像话。老三成天不着家里的屋顶,每天在外头与一帮狐朋狗友鬼混在一起,吃烟、哈酒、打牌闲油子,弄得一派乌烟瘴气。他啥时候想起来回趟家,也只是把家里当成旅馆和发泄的地方,对家里是不管不问一点责任感没有。最后气得媳妇和他打离婚,又带着儿子走道了,刘三也不以为意。可是刘医生的夫人却是个刚烈好强的人,她恨恨地说:“这都是前世里该他的!”小儿子管不了,又鞭长莫及,惹得她光生闷气,此前长期战乱中身心遭损,留下些疾患又久治不愈,刘夫人病上加气谁知竟一命呜呼了。刘医生夫人活着时,还有人时常说说老三,他还有些许的忌惮。刘夫人去了,再没有人管着他;媳妇又改道了,家里再没有羁绊。使得刘家老三胆子变得更大、性子变得更野、玩得更放纵了!

刘夫人仙游后,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在外边,他们隔得远联系不便。一个小儿子在身旁,隔得近却少有联系,刘医生竟像孤家鳏人一个。这些年他也算看透世道,早把年轻时科技救国的雄心,扔进深海大洋。这主义那主义、这真理那真理,刘医生一概不放在心上,一概充耳不闻。日本人来了,也不会因为我到日本留过洋,懂日语就和你套近乎。你杀你的人放你的火,我也不害怕你,咱们进水不犯河水。你日本人来看病,我和对其他所有的病人一样待承,只要给够钱就行!国民党来了,我也是这样;共产党执政了,我也不巴结你,我就凭个人的真本事吃饭。刘医生一直秉持着给谁看病无所谓,只要钱给得起,保证看好看到点子上!除去行医外,如今刘医生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常和一些唱诵圣母玛利亚的人搅合在一起,已显得与社会大氛围格格不入。

早先的人生病,绝大多数靠吃中药丸或者水煎汤药解决,服用西药的很少,更别说注射针剂。刘医生很神奇,一针西药注射下去,大蛋子感冒症状好得很快,但他也记着刘医生的话,有事无事多哈白开水,排汗排尿解毒。生病又是个很奇怪的事情,感冒一场又经过爹爹的疏导,大蛋子的犟脾气倒改变不少,与三姐儿的矛盾也稍稍缓和一些。但无论怎样,娘俩之间总像是隔着点什么,要想恢复到从前的亲热状态已很难很难。就像一件美丽的花瓶,如果一旦把它打破,无论你粘合的技巧多么高超,也无论你把裂纹隐藏的多么巧妙,但裂痕总归是裂痕,它永远都存在。

爹爹总得忙于自己的工作,他负责整个第一百货公司物资的采购供销工作,在家待得时间少之又少。而三姐儿每天都在忙着,要伺候好几个小儿女的衣食住行,没有时间搭理大蛋子。娘俩之间说话很少,即使有话也说不到一个点上,似乎两个人犯相冲一样,又弄不到一块去,说不上几句就想呲牙。娘俩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只好尽量谁也不搭理谁,选择沉默或者回避来应对。大蛋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总觉着在家里是个多余的人,他只得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里,选择尽量少回家。大蛋子不讲课的时候,就在宿舍里看看书、练练毛笔字,觉得枯燥了就拿出他那些口琴、笛子、二胡等宝贝乐器,呜呜啦啦弄一阵响声舒缓情绪,排解孤独烦恼。

还好,弟弟三虎子每天放学后,还是先到哥哥这儿来淘一阵子,小哥俩的感情始终很深很好,不会因为娘跟哥哥的不和而冷淡了、疏远了。哥俩还时不时拉拉家长里短,大蛋子顺便问问家里的情况:“爹爹出发回来了吗?北屋的胡干娘好吗?......”三虎子都和个谍报员一样讲给哥哥听,给大蛋子带来些许的慰藉和亲情。

三虎子长得很机灵,人也很聪明,说话行事头头是道,偏偏就不爱学习。并且三虎子也是个犟脾气,谁说他都听着,也不当面反驳,但过后该干啥还是干啥,该不学习还是不学习,该贪玩还是贪玩,看来倒挺有正主意。因为学习上的事,大蛋子批评过三虎子几次,劝弟弟好好读书追求上进,后来看他实在没有兴趣听,也就不再说了。如果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下去,母子之间虽有些隔阂,却总算还在一个城市里,还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能顺着他惯常的生活轨迹前行。但好多事情往往超出一般人的预料,就像广袤的大海,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却总是暗潮涌动,随时有起大风大浪的可能。??时光进入一九六三年,从年初到年尾,在国家层面接连招开几次会议。一是决定在城市中开展,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另一个是决定在全国城乡开展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的“四清”运动。从这次开展“五反”和“四清”运动的背景看,既有国内的动因也有国际的因素。从国内形势看,中国刚刚度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正面临着国民经济大调整工作。从国际形势看,主要的因素就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以及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等周边局势的恶化。苏联对中国国内政策特别是“三面红旗”的批评,引发中央高层对“反修防修”的战略性思考。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主旨的,社会主义“四清”教育运动,迅即在中国广大城乡地区全面展开。

周村朔易门居委会的办事员小栾,作为指导“五反”和“四清”运动的社教工作队组长,带队进驻到朔易门小学指导社教工作。而大蛋子作为“黑五类分子”子女,首当其冲是清思想、请政治的社教对象。

大蛋子身体虽看似文弱,但骨头却是硬的,一旦认准的事,都是直来直去的坚持,绝不随意去改变,这是他家族世代传下来的气质!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宁折不弯,就与以小栾为首的社教工作组,产生很大的对立和矛盾冲突。皮肉之苦可以承受,卑劣的语言也可充耳不闻,最让大蛋子心灵煎熬的,是社教工作组强迫他,必须检举、揭发父亲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必须与父亲划清界限。大蛋子当然以种种理由和各种方式,拒不配合工作组的工作,不写检查、不承认错误,不与右派分子父亲划清界限。在一个时间段内,难免遭受到各种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折磨。

大蛋子刚二十岁出头,正处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又在社会上遭受到种种的磨难。他每天睁开眼就得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巨大压力,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这样的日子又不知何时是头?使大蛋子觉得一派迷茫,逐渐产生消极避世的想法。

一九六三年六七月份,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开会,召开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的会议。主要内容是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今后十五年内每年大约有百万左右的青年,需要有计划的安置下乡,参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会议确定安置下乡的学生,年龄可以由十八岁放宽到十六岁,条件是他们能够独立生活即可。???自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大蛋子怦然心动起来,他开始非常关注和打听这方面的情况。到六三年十一月中旬和十二月初的时候,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再次召开,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根据报道,到一九六四年全国又将安排,三十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大蛋子内心开始有种强烈的冲动,渴盼着明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自己将坚决地去报名,早日挣脱无可留恋的家庭,逃离学校中无休止的社教运动,去过一种无拘无束、风淡云轻、心清耳静的生活。(未完待续)

百年烟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百年烟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