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市委机关的秘书 > 第82章许部长造访

第82章许部长造访

市委机关的秘书之八

八、深远的思念——回忆和许川同志的交往

(内容简介:许川同志是0世纪八十年代,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与此同时我只是县级市委宣传部的秘书,可以说双方的地位差得太远,交往从何而来呢?当时因三件事我和许川部长有些联系,一是宣传部的工作,二是为许川在北京的妹妹找带孩子的保姆,三是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辅导站的工作。从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共的高级干部怎样心系人民?自始至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因此这篇纪实文学的最后部分,想谈点个人的感受——不是结尾的尾声。还需说明的是,这部分文字曾经单独成章,在凤凰网上与读者见过面。略加修改后放在这里,能起到前后关联作用,敬请阅读过的人谅解。)

目录:

(一)、宣传部的工作

1、许部长造访………………………9

、参加省上的会议10…………………17

、走出去看看(上)18………………4

4、走出去看看(下)5………………1

(二)、为许川同志的妹妹找带孩子的保姆

1、部长家的私事……………………8

、看中姑娘9…………………………45

、只差一步46…………………………51

4、另选她人5…………………………58

5、部长的家59…………………………65

6、无言的结局66………………………7

(三)、关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的工作

1、网络下载74…………………………79

、自身感受80…………………………88

、不是尾声(上)89…………………95

4、不是尾声(下)96………………10

**************************************************************************

(一)、宣传部的工作

(内容简介:许川同志是省委宣传部长,我是县委、后来改称市委宣传部秘书,和许部长相识是从宣传部的工作开始。)

1、许部长造访

(内容提要:早在省干部函院创办之初,许川部长就来过我们县委宣传部。听他讲话印象很深,受教育也非浅,有返朴归真的感觉。)

大约是1984年秋某天的上午11时,一辆挂四川小牌照号的日本尼桑骄车,驶进中共湔县县委机关大院。车上下来两个50多岁,和一个0多岁的共三个人。他们直接走进县委办公楼,底楼的宣传部办公室,这天部领导都不在我接待他们。那个0多岁的人自己介绍姓王,是省委宣传部的秘书。

王秘书个子和我差不多,另外两人个头都高应该有1.80米。其中之一就是许川同志,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新创办的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院长。这时他戴着眼镜、个子高、身材不胖不瘦。穿着一身乳白色的布风衣,脚上一双宽松式棕色皮鞋,平易近人象普通干部一样。另一个穿灰色中山服、系鞋带黑皮鞋的,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吴副部长(以下简称吴部长)。他没有戴眼镜自述许部长的朋友,来四川是公私兼顾。

许川同志立即接上用川腔普通话说:他们今天一早就上了清城山,现在是来县委宣传部找饭吃!我将他们迎进宣传部的,同在底楼的小会议室递上茶水。再去伙食团安排好午饭,请招待员端进领导们落坐的小会议室用餐。加上驾驶员他们共四人吃完饭,许和吴商量说今天走累了喝一会儿茶再走?饭后驾驶员离开,小会议室稍作打扫后;我陪他们三人聊天,同时为他们掺开水。我看到他们真的又累又渴,饭前饭后都喝了不少茶水。现在我还记得他们讲了如下内容的话,其中有的在前面章节中曾经提到。

许、吴两位部长当年刚解放的时候,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西南服务团的。吴部长在重庆工作一些时候回上海去了,许部长则象他的名字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许给四川人民!在当宣传部长之前,曾担任过《四川日报》的总编。

首先他们两人讲话的口音,都和川人差不多。对此吴部长解释说,那是受三野首长陈毅的影响。陈毅人高大嗓门也大,当时少有扩音设备,陈的川腔可以对几千人讲话。部队指战员的感觉是,首长讲话很好听!因此三野虽然主要是东南几省的人,但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学习陈老总讲川话。吴还说这次来四川主要是感谢,他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分管文艺。下属的上海杂技团现在红遍全世界!最主要是许川部长从四川给找了只熊猫。

上海人教会熊猫耍一些杂技动作,如吹喇叭、骑自行车、走钢丝等。当时我曾经在县委的公用彩色电视上,看到过一只熊猫坐在山羊拉车上。忽然熊猫使劲吹响喇叭,全场观众掌声雷动……。现在全世界好多国家,都邀请上海杂技团去演出。主要一是看熊猫,二是看熊猫的演出。(后来熊猫演出这件事停止,原因是被国际上保护动物的组织抗议!说违反动物的本能,属虐待动物的行为。)我介绍说湔县也有野生大熊猫!吴部长听说后十分高兴,叫我写篇000字左右的文章,寄给他由上海的刊物登载出来。吴要求说文章要很有文采!因为湔县这地方人文历史,山水风光都十分不错。要向上海人民,展示湔县最美好的方面!

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按吴部长说的地址寄了去。但未见登载出来,很可能是我思路和吴部长不一致。前面说了吴想要的是,能生长熊猫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而我心中想表达的是几个,在湔县工作的上海大学生。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周恩来总理的小侄女周秉建。1968年从北京到内蒙古当知青、上学、工作、成家共约0年。上海的大学生也四个面向,到全国各地的都有,其中有4个到我们湔县。我个人长期在县委(后为市委下同)机关工作,因为当过打字员的原因。我知道1969年上海分配来的大学生,两个男的在湔县中学当老师,都任过副校长。一个男的在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技术工作,一个女的在县计划委员会工作。后来这个女的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倒流回去,其余的三个都留在我们当地成家立业。应该说这三个都生活得不错,因此这篇文章是以他们的口气写的,题目叫《我们生活在湔江水边、清城山下》。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达不到吴部长的要求,没有刊载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那些年机关工作人员,主要都在县委食堂排队买饭。然后围坐在桌子四周吃,连县委领导也不例外。吃饭的时候大家互相交流,时间长了我大致了解,上海大学生们反对过张春桥!0世纪80年代以反映上海“文革”的“疯狂三部曲”,《疯狂的节日》、《疯狂的上海》、《疯狂的末日》记载了其中一些事。说是因为张春桥在文化大革命中,大肆倒行逆施。上海的大学生红卫兵们奋起反对!他们以鲁迅先生当年写作《三月的租界》,批评张春桥化名荻克写的,《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为突破口。指出“获克——就是张春桥”,置张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上海红卫兵查“荻克”,批张春桥的这件事;被张春桥定性为,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

据后来的报刊杂志文章,毛泽东主席知道这件事,但他不以为然说没有什么。张写《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文章的时候只0岁左右。毛认为小青年文章拿不稳,没有什么敢写就很不错!可惜毛泽东不知道,张国民党蓝衣社特务的身份。后来揭批“四人帮”下发的中央文件上,有直接掩护张春桥进陕甘宁边区,蓝衣社特务的供词。其中“我知张、张不知我”的话语让人印象很深。意思是该特务经上级指令,护送张春桥混入边区,但张不知道此人也是蓝衣社的?

……。

这天吃饭喝茶的时候,许川部长也笑着讲了不少趣话。说他不止一次听到上海有关方面,感谢四川的熊猫!是熊猫帮助上海杂技团,红遍中国走向世界。因为我们县委宣传部领导不在,许部长建议我转告:他和吴部长都看到,清城山满山都是叫买声!过去人们说“青城天下幽”,现在一点也不幽象集市贸易一样,这样会把熊猫给吓跑。

当年清城山上的地段一是道家管理,一是清城大队的生产队(后来清城村的村民组)管理。属生产队的面积上,有700多亩种玉米、蔬菜的山地,和几千亩山林。一个大队的个生产队,共好几百人在这山上。改革开放后大队、生产队,在自己的地段上,规划摊位多达上百处。由村民摆摊设点,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经营餐饮、小食、烟酒等。清城山游客旺季的时候,一天就要上山、下山万人以上,加之上百处摊点沿途卖东西。真的象集市贸易一样,成为许川同志形容的,“满山都是叫卖声”。我答应向县委宣传部领导、向县委领导转告汇报。

后来我听说许川部长建议后,市上和清城山景区领导,对山上的摊点进行了整顿。沿途的摊贩们经营更有序一些,山上也没有那么繁杂。当然这件事直到上世纪90年代,清城山、湔江堰申报世界遗产,才最终得到解决。清城山上的村民都迁移到山下平坝区,在清城人家等地用宽敞的自建房,从事更有规模的旅游经营等。有关群众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大事,地方党委政府,历来都十分谨慎和重视。

许部长又问上清宫山门上,蒋介石题写的“上清宫”是怎么回事?

我按知道的回答那是1940年题写的。文史资料载:清城山知客师易心莹,在天师洞接待蒋介石,请蒋为刚竣工的上清宫山门题写匾额。蒋欣然应允提笔饱蘸墨汁,先写下“上清宫”三个正楷大字。接着又在《时贤文综》签名簿上,题写了“无极而生太极”六个正楷大字,落款“蒋中正,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但是据我们湔县县委宣传部字写得很好,已退休的王维熙老人说。“无极而生太极”几个字是蒋写的,“上清宫”三个字是蒋的秘书代写的。两件题词的风格大不一样,蒋的秘书字还要写得好一些。两件墨迹都在我们湔县文管所,现在为国家一级文物。

许部长问王姓老人的字在那里有?我告诉说:“清城山”、“伏龙观”、“离堆”三处的字,还有《湔江堰快报》的报头,都是王维熙老人写的。公园门口“离堆公园”的牌匾落款为郭沫若,但实际上是王维熙老人家,从郭沫若的题词里临模下来的。许部长听了后也认为,王姓老人的字写的很好。他叫我找了份《湔江堰快报》,带回去欣赏报头上的字。接着他问文化大革命,蒋名字落款的字为什么没有毁坏掉?

我也按自己知道的回答说,清城山的道家想了办法才保存下来的。他们把庙上原有题词都用石灰抹了,外面写上毛主席的语录。那时候谁敢破坏毛主席语录?“上清宫”三个字也是外面抹上石灰,请湔县副县长——书法家杨子长重新题写的。现在把石灰去掉,里面的原封原样显现出来。

许川听了后说群众中,有很多聪明才智的人!他还讲北京1954年,修天安门广场时他听到的一件事。广场上现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有一处叫大清门的建筑。民国初(191年),人们打算将前清的“大清门”改为“中华门”,以此来庆祝辛亥革命胜利一周年。然而原装的“大清门”石匾巨大,重新备料费时、费钱、费力。所以又有人建议,把这个原装的“大清门”石匾翻过来。直接在背面刻上“中华门”三个字,重新刊上去就行?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当大家兴冲冲地取下石匾,才发现背面竟然刻着“大明门”!原来当初清代匠人,早就在反背上刻了“大清门”。清初由于清军对汉族和各族人民野蛮屠杀,群众中有很深的“反清复明”倾向。这件事如果被清代的皇帝知道,工匠们都要掉脑袋!所以191年的时候,人们赶制了木头新匾“中华门”挂了上去……,听许部长讲话吴部长也笑了。

两位领导还谈到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当时四川按上面布置,在省、市(地)两级组建了讲师团。但上海市委宣传部没有设立这一机构,许说上海不搞讲师团是一失误。现在四川各地(市)都有讲师团,省委宣传部下属的讲师团,就有60多个人、好几辆车。他依托讲师团办一所大学——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专门解决干部的学历问题。下一步如何办?省委、省政府正在规划。

这时我们县宣传部领导、和县委领导一道进屋,他们都向许吴两位领导和客人问好。几个人握手后又畅叙一会儿,下午点过许部长等人才离开。送他们走的时候我看到,许的尼桑车是双色的,车顶酱色、车身深灰色。(文庙山居)(未完待续)

市委机关的秘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市委机关的秘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