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中国第一大姨太 > 第一回:琵琶一曲知音少(4)

第一回:琵琶一曲知音少(4)

半晌,四人方重新入座,举杯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一想到来上海的恩恩怨怨,甜酸苦辣,袁世凯感慨万端,吩咐店小二取来笔砚宣纸,写道:

“商妇凋零,一曲琵琶知音少。

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怀多。”

然后掷笔,告别众人,坐看马车狂奔而去。

有人说袁世凯的发迹史是“三分才华,六分机遇,一个贵人。"这种说法甚为贴切。

这个贵人就是淮军名将吴长庆,太平天国失败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在晚清统治阶层中占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毓兰、吴毓芬、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程学启等人。

吴长庆(184—1884),字筱轩,安徽庐江沙湖山人。

其父吴廷香以文名见闻庐江,在太平军乱清“祸害两江三省”之时,得以受命于清廷地方,办理庐江团练。

庐江顾名思义,近临长江,取“临江好结庐”之意。贯通皖中东西各府,东边经和县直达金陵,东南出皖南宁国府,可抵浙江、江西二省,西南与安庆省府相连,西北接三河镇与庐州府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1854年,太平军将领曾天养部,以重兵包围庐江。

城中守将吴廷香派遣儿子吴长庆到宿州,向身兼督办安徽团练大臣的清军统帅袁世凯叔祖袁甲三求援。袁甲三踌躇不决,升帐商议。

其长子袁保恒认为长途奔袭恐成疲兵,或落入曾天养围城打援之计,不愿分兵驰援。而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力排众议,主张出兵,并愿意统军前往。

因贻误战机,庐江城已破,吴廷香战死尽忠。

吴长庆悲愤之余,对袁保桓等人颇有看法,但对袁保庆的仗义心存感念,两人情投意合,遂结拜为兄弟。

后吴长庆为了报父之仇,力剿太平军,屡立战功。渐升为守备,淮军营官,直至任职督,成为威名卓著的“庆字军”统帅。征战期间,自然得到吴保庆不少的帮助。

吴长庆官运亨通时,袁家却渐见衰落。

袁甲三、袁保桓、袁保龄、袁保庆相继病死。这对战功显赫的袁府而言,不啻于惊雷滚滚,权力大厦瞬间坍塌。

袁世凯生父是袁保中,因其弟袁保庆无子,便过继为后嗣。袁保庆在世时,对袁世凯十分疼爱,经常带着他外出游学,探亲访友,因而军中很多将领,袁世凯甚为熟悉。

可人走茶凉,又有几人记得起落魄中的袁世凯?

佛家讲究因果报应,俗世注重感恩图报。

吴长庆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但他并没有忘记故人之子袁世凯。当他听说袁世凯又一次落第,便给袁府写信,叫他来军中读书,以正考入仕途。

此时的袁世凯在上海正和沈玉英混得火热,幸好未收阅此信,否则,即使有天大的盛情,他也不会去投奔吴长庆。所以说,命运这东西,就是这么荒诞,不经意间就叩开了圣殿的大门。

吴长庆见到袁世凯,大喜。他是一个讲义气,重情义的汉子,为报袁保庆之恩,便收留在军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还月给10两银子零用。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王朝,吴长庆能如此安排袁世凯,也算是对故人之子格外眷顾了,但袁世凯甚为失望。因为他胸怀壮志而来,为的是走父辈们的路,弃笔从戎,建功立业。可一入军营,又被困于学堂。为此他郁郁寡欢。

一天晚上,他和吴长庆幕僚张謇闲聊。

“吾朝败于列强,咎于军技装备之差,前线作战混乱,军纪松驰,民心皆失,将士无能,畏敌如虎,致使国之颓废,丧权辱师。若不迅予师洋技,训练新军,恐战事又起,难以拒之,社稷之危矣。吾家有良田,温饱尚可,之所以弃笔从戎,自忖吴公帮办海防军务,亟需忠勇之士,是故热忱投之,奈何又囿于笔砚之间,谅吾不甘久留也。"袁世凯叹道。

张謇闻言大惊,暗里喝彩。他好言相劝,另和幕友朱铭盘私下商议,向吴长庆推荐袁世凯。

吴长庆向来倚重张謇和朱铭盘,言听计从。得知袁世凯胸怀天下,矢志从军,甚为慰籍,便不再强迫他读书了,并下札委任他帮办营务处,月支银0两,并拨勤务兵名,听其差遣。

实际上。吴长庆不仅仅是在待遇方面对袁世凯格外恩惠,还有意交些差事让他增长阅历。见袁世凯处理得井井有条,十分信任,自是视为心腹。若返天津或外出,军中事务都悉数交给他和张謇执掌。

188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率军跨海东征。

出征前,吴长庆委任袁世凯执行前敌营务处之事,负责后勤补给以及勘测行军路线等。

由于家风熏陶及自幼熟读兵书,再加上有几分军事天才,袁世凯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深得吴长庆赞许。

当“庆字营"到达朝鲜海岸时,吴长庆下达命令,指派某营为先锋,限次日黎明登岸。该营官竟以士兵晕船为由,请求从缓。吴长庆大怒,将该军官撤职。遂命袁世凯代理营官,率部登陆,谓有不服从命令者,就地正法。

袁世凯接到命令后,立即着手部署。

次日凌晨,袁世凯率部成功登陆,并择好有利地形,安营扎寨。

吴长庆的“庆字军",原是淮军一支强悍的部队,因久无战事,将士安逸,故军纪松懈,素质低劣。一进驻朝鲜,抢劫百姓财物,猥亵朝鲜妇女,百姓怨声载道,袁世凯知之大怒,将七名犯法官兵斩首示众。并谕晓全军:

“王师戡乱,宜肃邪扶正,赏罚分明。若纵恶淫掠,滋扰事端,则遗笑藩属,玷辱国体。此等有损吾国体军威者,法不容情,勿存侥幸之念。是故谆告吾将士,严于律己,奋勇杀敌,上报皇恩,下恤黎民,待功成之日,乃为国之忠士,光宗耀祖,堪慰戎马一生……"

此谕既出,袁世凯雷厉风行,捕捉不法之徒。一方面他抚慰朝鲜士绅,厚恤受害者。经过整饬,部队一改颓废之风,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沿途朝鲜百姓箪食壶漿,欢迎王师。

吴长庆见袁世凯治军有方,大赞道:“真乃将门虎子也。"

188年8月0日,淮军6营约000大军由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和统领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在仁川西面一百二十里处的南阳府马山浦登陆,与马建忠等会合,为了避免和日军冲突,暂时按兵不动。

日本对清廷出兵大为震惊,训令驻朝外交官花房义质马上进入汉城,速决谈判,避免中国的干涉。

8月19日,花房义质率一个大队约1500名日军强行进城,在昌德宫谒见了国王高宗和大院君,并与负责接待的朝鲜领议政洪淳穆、礼曹判书李会正等人谈判。

日本在所谓的“要求函件”中提出了七项条款,包括惩办“壬午兵变”凶徒、对日本遇害人员和各种损失给予赔偿、增开通商口岸和允许日本派一个中队800人驻汉城保护日本使馆等,并威胁朝鲜政府以三天为限答复。

洪淳穆等人借口为闵妃办理国葬而一再拖延时间。

一向排外的大院君也被日本人的无礼和刻毒所激怒,表面上对花房表示不再固执于锁国的同时,暗中准备动员全国兵力击退日本军。

8月日,花房义质对朝鲜政府的敷衍、拖延的外交政策十分不满,率日军撤出汉城回到济物浦,以示谈判破裂,并向朝鲜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

一旦谈判破裂就诉诸武力。朝日双方在汉城、仁川一线对峙,局势空前紧张。

日军的撤退,使清军获得后发制人的机会。8月日,大院君派人急驰马山浦,邀请马建忠调停朝日冲突。

马建忠意识到压制日军的良机已经到来,便率00名清兵星夜兼程赶赴汉城。

随着马建忠进入汉城,吴长庆的大部队8月5日下午抢在日军再赴汉城的前头,入驻汉城郊外,遂居于主动地位。

为了迅速、顺利地平定叛乱,不给日本人有可乘之机会,袁世凯献了一条“擒贼先擒王"的计策,吴长庆、丁汝昌、马建忠及朝鲜大臣金允植、赵宁夏等人均认为此计是目前唯一解决祸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下午,吴长庆偕同丁汝昌、马建忠等人拜访了大院君府邸——云岘宫,善言抚慰了大院君李昰应,阐明此行的目的不是干涉朝鲜内政,而是针对某些外国的渗透势力、狼子野心。并肯定了大院君对天朝的忠心耿耿以及不屈服于日本人压力的壮举。诸如等等,尽是大剂量的麻醉药。

李昰应曾经执政多年,也谓经验老到,每次处理朝政事务,总是小心谨慎,不敢大意。但他想不到满口仁义道德的大王朝居然会出尔反尔,如此下作地拋出金钩钓鳖之计,故他听到吴长庆等人的吹捧,大为受用,不禁飘飘然……

翌晨,他不顾心腹大臣的劝阻,备上丰厚的礼物,执意回访清军大营。

吴长庆接过回访函,吩咐袁世凯按计行事。

袁世凯从军中挑出晓勇善战的刀斧手,潜伏于帅帐内,里三层外三层;还安排火器精良、枪法较准的将士埋伏于周围制高点。另外在通往汉城城门的路上设伏,阻击大院君的接应部队,另一营迂回包抄,切断其退路,还有一营伺机攻破城门,控制京城。

吴长庆见袁世凯调度有方,布置周密,又核查一下不存纰漏,才鸣炮列队,出迎大院君等一行人。

“公等设鸿门宴乎?"李昰应入帐,似乎嗅到一种不祥的气味,紧张地问。

“大院君多疑了,吾等略备薄酒,聊当一谢大院君犒赏之情,今日仅是论酒,绝无二心。"吴长庆为消除李昰应的戒心,撤走卫士,又令陪酒众将官摘下盔甲兵器。

李昰应见对方有诚意,不再起疑,欣然入席。

帐外,袁世凯负责接待大院君的卫队,原计划是想灌醉他们,然后缴了他们的枪械,但这些卫士忠警惕性很高,滴酒不沾。见此袁世凯当机立断,调来火枪队围住了院子。卫队头目想摸枪示警,袁世凯手疾眼快,一刀撂倒他,喝道:“不想死的就蹲下。”

众卫士见周围都是黑洞洞的枪口,门口还架着十几门大炮,惊得魂儿都飞了,又见头目已倒在血泊中,知大势已去,便乖乖地束手就擒。

解决了卫队,袁世凯又带兵冲入帐内,下了李昰应贴身卫士的械,将李昰应强行塞入轿子,抬到清军“登瀛洲”号军舰上,押至天津受审后,软禁于直隶保定府,1885年才获释回朝鲜。

就这样,一场“鸿门宴”,使第二次上台仅天的李昰应垮台了。(未完待续)

中国第一大姨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中国第一大姨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