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中国第一大姨太 > 第四回:又闻吹角连营时(4)

第四回:又闻吹角连营时(4)

然而,小玉是金花班的台柱子,摇钱树,傅彩云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她走,有意将赎金说个天价,让阮忠枢知难而退。

本来小玉是潜逃的绾人,客居金花班,并不存在着赎金之说,阮忠枢给了一笔数额很大的赎金,是看在傅彩云收留小玉的情份上,可傅彩云揪住小玉潜逃的辫子,就是不肯放人。

被人称为“孙三爷”的孙作舟,自恃在天津有些势力,哪把阮忠枢放在眼里?论理时召来护院,欲将阮忠枢撵出门,阮忠枢气愤不过,才把部队配给他防身用的手枪掏出来,一时,倒也镇住了孙作舟和护院们气焰,但这一来,又让傅彩云抓了把柄,因为她知道阮忠枢是袁世凯的部下,而袁世凯又是沈玉英的丈夫,有了这层关系,她有恃无恐,干脆一纸状词,告到袁世凯的案上。

但她想错了,阮忠枢确是袁世凯的幕僚,可不是一般人,才华横溢为袁世凯所倚重且不说,就是背景也是令人讳莫如深,首先,他是李鸿章亲笔举荐而来的,其二,他和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的弟弟的感情非常好,袁世凯就是通过他的关系认识李莲英的,正是李莲英所起的作用,袁世凯入主小站练兵,才通过了最后的一关。

孰重孰轻,一拿捏就有了谱儿,袁世凯听阮忠枢交代了事情的经过,训斥了几句,就让他回家,不作追究处理。随后,袁世凯又召来孟恩远耳语了一番。

第二天,金花班前门后门都站满了新兵,孙作舟和孟恩远曾经也有几分交情,忙问其故,孟恩远眼皮也不抬,说近段治安不好,在执行巡防任务。

一连数日,都是如此,这一来,傅彩云、孙作舟暗暗叫苦,大兵守门,顾客不知情由,谁敢上门找乐子?傅彩云明知是为了小玉从良的事而来,但也不可奈何,托多人求情未果,只好找沈玉英帮忙。

袁世凯知道沈玉英和傅彩云的关系,恶意消减了许多,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让小玉从良,至于赎金可以按时价。

至此,傅彩云无计可施,在沈玉英的劝说下,只好忍痛让小玉从良,离开金花班。

为了不影响到全军将士的情绪,袁世凯教沈玉英暗里租个新房,择日为阮忠枢和小玉完婚。这一切,阮忠枢还蒙在鼓里,当他走入花簇烛影的洞房,见到新娘是小玉时,自是惊喜,相拥而泣……

中国人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的感恩思想,正是袁世凯这一法外开恩且法外施恩,使阮忠枢感激零涕,日后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忠。后来,他和赵秉均、段祺瑞等人用恫吓手段逼溥仪退位,再后来支持袁世凯登上帝位,袁世凯称帝失败,他又四处奔走,为保住袁世凯的总统位,可谓马前鞍后,不遗余力。

妙峰古道自东向西穿越阳台山,直达妙峰山,群峰如笋,白云飘浮于山峰间;举目四望,崇山峻岭,长谷巨壑,旷远幽深,烟岚如幻。

1868年秋天,醇亲王奕譞听说西山响塘亩的南面,有个“九龙口”,九峰环抱,景色迷人,是一块风水宝地,便请来李尧民一起前往勘探。

这个李尧民善堪舆,精卜术,他兜转“九龙口”一圈,认为此地山高林密,峰峦嶂暗,阴气瘆人,隐凶唳之相,不宜择穴。

正打道回府时,李尧民蓦然回首,望见远处妙高峰,连声叫好,奕譞不解,问其故,李尧民答道:“山不在高,有气则灵,你看那山,祥云蔼蔼,缥缈其间,紫气东来,必聚于穴,王者之兆也”。

奕譞听后大喜,一行人不辞劳苦,又爬上妙高峰。

只见李尧民时而行走四望,时而掐指沉思,折腾了大半天,转至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指着一棵古松的西北方位说,那里是来龙的“正脉”。

奕譞仔细一看,也觉得龙气逶迤而来,青烟袅袅,不由窃喜,确定把自己的墓地建在这里。

墓地周围,最大的古松高达六丈多,还有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银杏树,围粗竟然三丈五尺,高数十丈,叶伞遮盖将近一亩地,枝头结满果子,远处望来,宛如一条青龙摆尾,腾云而起。

按李尧民的规划,奕譞命人在附近挖了一水塘,把山溪的水引来,放养一千多尾鱼,按风水的说法,借此激活王气的氛围。

银杏树旁,原有一口泉眼,因年代久远,渐渐淤塞,奕譞加以整理蔬通,并围上了石栏,意在让龙涎长年不涸。

墓地的前方,是一百多级的巨石台阶,上了台阶,有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后面,是一条月牙河,一座弧形的石拱桥跨河而过。桥后,又是一排台阶。再往后,便是祭祀鬼神的飨堂,飨堂后的开阔地,就是奕譞的墓地。

园陵修建了六年,一竣工就冒青烟了,这一年是同治皇帝驾崩的第二年,因无嗣,慈禧便让奕譞的儿子载湉继位,即是光绪皇帝。光绪死后无嗣,又由他另一个孙子傅仪穿上了龙袍。

一块风水宝地,出了两个皇帝,这是李尧民在堪舆史上可算是登峰造极的杰作。

光绪16年,奕譞病死,这个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慈禧的亲妹夫,当年和恭亲王奕訢协助嫂子慈禧发动“祺祥政变”,擒杀顾命大臣肃顺等人,从而奠定了慈禧“垂帘听政”的统治地位。

正是因为有功于慈禧,所以他的葬礼按照帝王的仪式举办,慈禧太后亲自去吊唁,至光绪18年,奕譞灵柩才被移葬至妙高峰。

经营陵园二十多年,奕譞总算尘埃落定于此。然而,五年后,陵园风水克星到了,神指一点,让陵园王气黯然而收,最后使大清王朝寿终正寢。

此人就是炙手可热的皇家风水大师英年。

英年,字菊侪,姓何氏,为汉军正白旗人。

光绪年间历任左翼总兵、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工部右侍郎等职。

他官运亨通的原因就是因为精通堪舆之术,开过两例著名“堪舆风水单”:其一,为选择颐和园寿膳房开凿井座方位吉日事;其二,为颐和园开钻山门桶等工择得动土兴修吉日吉时单。

奕譞死后仅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执意主战,败后又发奋维新。为此,贪恋权位的慈禧太后坐立不安。

这时,英年为了讨好慈禧太后,英年献了一条风水之策,即是砍掉奕環墓前那棵银杏树,以断醇亲王奕譞家的风水,方能去掉光绪身上的魔障。

慈禧太后非常笃信风水,认为奕環葬于此地即招来战祸,经英年一说,也疑是此树作祟,坏了大清的风水,乃为不祥之物,遂采纳了英年的计策。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传统的“鬼节”那天,慈禧不顾光绪的反对,亲自督工,将银杏树连根砍断,轰然倒下时,殷血涓涓而出,李莲英等人见状,骇得魂飞魄散,跪地而拜。他们不知道树身已久,蛇虫蛰伏,刀斧抡砍,必伤其身,故有血光之说。

光绪闻讯,奔至红山口,于舆中嚎啕大哭,昔日到此,就能遥见亭亭如盖的银杏树,白果累累,可如今大树已去,空留悲切,他连哭二十里,至陵园,步行绕墓三匝,才拭泪而归。

从这以后,光绪内心更加怨恨慈禧太后,于是,帝后党争,剑拔弩张。

风云激荡,君臣际会。这个时候,广东南海籍的康有为成了光绪锐意维新所依赖的诺亚方舟。

这个名动天下的历史人物,除了组织“公车上书”外,还以个人名义前后给光绪皇帝上过七次书。

清光绪十四年秋他写的第一封奏书并没有到达光绪的手中,因为军机处的官员认为措辞过激,思想极端,所以截留了。

科考落第,上达圣听又断云路,康有为只好怀着悲愤忧郁的心情离开北京,回家著书立说。在他的学生陈千秋、梁启超的协助下,完成《孔子改制考》。

1895年,中日战争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十分愤怒,他起草了一份万言书,邀集在京应考的各省举人1000多人,准备联合向朝廷呈递。这就是康有为的第二次上书,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之所以夭折,是因为康有为此时已知自已金榜题名,他和其他中榜的举人一样的心态,害怕因此被朝廷取消了功名,所以不敢把“万言书”向上呈递。

“公车上书”只有开花没有结果,但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为康有为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然而,不满足于虚名,抱着狂热政治野心的康有为,待“公车上书”的风波平息后,他把万言书略做修改,以个人的名义呈送皇帝。

康有为的第三次上书终于转到光绪的手中,光绪看后下令抄送各省督抚,征求意见。尽管各省督抚对变法态度暧昧,甚至极力反对,康有为也为之一振,坚持自己的主张。

第四次上书,身为工部主事的他,遭到了自己的上司工部保守堂官的拒绝,为此,他愤然辞去官职,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

由于康有为的几次上书广为刊行,他在上流社会中已经成为知名人士,故得到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等人的资助,并名列会籍。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一次来到北京,第五次给光绪上书道:“……列强瓜分中国,已如箭在弦上,十分危急。如此下去,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可不得矣。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侍,人无固志,奸宄生心,乱机四伏,陛下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也……”

局势岌岌可危,变法维新势在必行,万万不可延迟,康有为的奋臂疾呼,引起翁同龢的重视,他认为当今皇上正是需要这样敢于担当、勇于革新的人才,所以把康有为引荐给了光绪皇帝。

光绪想召见康有为,但遭到恭亲王、荣禄等人的劝阻,他们的理由是非四品以上官员,皇帝不能接见。按祖宗的惯例,光绪只好委托翁同龢、荣禄、李鸿章等大臣在总理衙门代为接见问话,进行了一次关于变法问题的辩论。

正月初八,康有为向光绪递呈其所著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考》。

接着,他又趁热打铁,第七次上书光绪,劝他仿效沙俄彼得大帝,师夷之长技,发奋图强,重振大清之雄风。(未完待续)

中国第一大姨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中国第一大姨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