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 老妪烹鹅

老妪烹鹅

《世说.佚文》引《太平御览》九百十九:

会稽有孤居姥姥,养一鹅,鸣唤清长,声音很是悦耳。羲之生ing爱鹅,听到这个消息,就带了钱,想到那里把那鹅买下来。鹅这种禽鸟,丰神隽秀,长颈傲岸,很有气概,很有美感。其行走之姿态,步伐沉着,款款娉婷,昂然有大将风度。其叫声之清远,宫商清越,不瘟不火,直达天空白云之间。世人多爱鹅,而如醉如痴不惜重金购买者,无过于王羲之。

羲之带了一帮随从和亲人故交,一起去看望老太太——其实是去看鹅买鹅的。一路风光,大家都很兴奋,想象着将那好看的大白鹅买回去后该是什么样子。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甚至问父亲:大鹅能不能骑着玩耍啊?羲之笑道:你以为我买那大白鹅是为了给你当牛马骑的啊,不是的,我是为了写字。儿子就问:大白鹅跟写字有什么关系?羲之说:白鹅行走,有沉静悠然之态,可以为书法的心境借鉴。白鹅赤头丹足,与长颈大蹼相和谐,色彩对比平衡和谐,可以作为绘画之映照。白鹅引颈高歌时,气贯长虹,内有雄奇,可以帮助书画脱去平俗之气。诸多情景,皆可启发性灵,小孩子哪里懂啊。

且不说父子几个聊天说地。羲之一班人马行进于山**上,很是引人注目。有好事者近前问了,王羲之就说,我等是去看望山里某村一位姥姥的。那人问:可是你们的亲友?王羲之说:不是亲友,胜似亲友。但他没说此去是为了买白鹅的。那人说:我家也在你们要去的那个村子,你们这些显要大人物去了,真是给我们村增添光彩啊。

这个人见郡上大官要去村里看望老太太,便赶回去将消息先行告知了养鹅的老太太。说起来,这也足见乡民的淳朴与可爱。老太太听说有一位俸禄两千石的大官要来看望她,受宠若惊,一时慌了手脚。她想着怎么招待官府下来的一干人等,又怕家中寒酸,怠慢了客人,很是着急。

史上所称的“两千石”,是说当时一个人的地位和俸禄。石,在这里读dàn,指容器或容量,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琅邪的升、斗、石,分别为十斤、百斤、千斤。如果是两千石,等于每月(或每年)的俸禄折合粮食为二百万斤。这个数字应当说相当高了。汉代官吏的秩禄,县令为一千石,郡太守为二千石。史书上说到一个绰号“万石”的人,其本人身在朝廷,俸禄为三千石,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两千石的官,合起来父子共有一万一千石,故时人称其为“万石”。

这则故事中称羲之为两千石,可能指其任职会稽内史时的待遇,也可能是乡人的虚言妄猜。羲之当时是王子友,俸禄应当没那么高。这里以两千石称羲之无非是言其地位高尚,至于对应的时期早晚,不是最重要的。

老太太想来想去,家中没有长物可以招待大官的,甚为着急。后来,她的目光落在大白鹅身上——哎,这物件倒是可以杀了招待客人呢。不然的话,只园中几样菜蔬实在不足以招待地位显赫的官员。倘若过于寒酸,事后让人说咱慢待了贵宾不知礼数,岂不要凭空受人许多闲话?于是她就杀了那只大白鹅,准备了炒鹅肉、炖鹅汤、白切鹅肉、烹鹅肝、蒸鹅蹼等几样菜式,虚席以待,心情颇为激动。

这老太太真是可爱至极,竟因好客而宰了客人的心爱之物,淳朴近于愚憨,热情摧残了美意,好心有时也会办坏事情呢。等羲之一行到了小村子,下马散步,找到老太太的家园,看见满地的鹅毛,不由得生出不祥的预感。听了老太太的激动人心的诉说,王羲之大为扫兴,懊恼至极,竟然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老太太看大官的脸色不好,忙问怎么了。羲之便告知了究竟——一行人是奔那美丽的大白鹅而来的呢!老太太听了,心中十分懊恼,连声骂自己是个老糊涂,懊悔至极,竟至于流下泪来。羲之好言安慰她,给了她鹅之所值,打马而回。老太太捶胸顿足,很是郁闷,不提。

回到家中,羲之犹自不能释怀,叹息数日,深感此事办得不好。羲之爱鹅,非为美味,也非为一般的观赏动物,他的兴趣在于书法。动物的美感对于所有艺术都能产生启发,羲之所要借鉴的不仅仅是鹅的形体,还有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优雅高贵的精神。有人说卫夫人握笔的手像鹅头,有人说羲之从鹅的姿态中领悟出线条的弹性,笔者宁信后者。鹅颈虽然高而且长,但你不会觉得它过分。鹅步虽然迟缓,但你不会觉得它笨。鹅步的节奏感具有悠然不惊慢条斯理的绅士气度,优雅沉着,有一种足以启迪书法家的内在美感,这正是王羲之所要感受的。从他的书法作品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缘由鹅起的特别情致。(未完待续)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书圣之道:王羲之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