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印象宜昌 > 我的南正街1

我的南正街1

我的南正街(1)

一、南正街礼赞

本人的那部都市系列长篇小说第二部《天官牌坊》的开篇之作,写的就是被我移花接木、艺术化了的清末民初的南正街,也是我对我所热爱的这座城市、这条街道的一种礼赞。

我在《天官牌坊》里写到:但凡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城市;但凡有城市的地方,就会有城墙;但凡有城墙的城市,就会有叫南正街的街道。宜昌是渝东鄂西最大的一座城市,那座建于十三世纪的不大而古老的城墙直到民国期间才被轰轰烈烈的拆除,但那条同样古老的南正街却继续在这座城市存在了很久,直到现在依稀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从《宜昌古城内街道图》上见到,如今宜昌老城区东西南北4条环城路及其以内的区域,便是明清时代的夷陵古城。三条纵向主干道是:第一纵向为学院街全段;第二纵向为献福路全段;第三纵向为东门至镇川门全段,即东正街和鼓楼街。三条横向主干道是:第一横街道为杨柳巷、中书街、墨池巷、太平街;第二横街道为璞宝街、**路、新民街、北正街;第三横街道为南正下街、南正街、南正上街、尔雅街、白衣庵。注意,在这其中,第三横道路就是用那条长长的、被纵向道路分为三段的南正街所组成的。

清同治三年(1864),当局按照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将宜昌城区划为1段:其中丑字段,包括东岳庙街(南正下街)、南正街、艾家巷;辰字段,包括白衣庵街(南正上街)、锁堂街(尔雅街)及小北门顺城街(小北门正街)、天后宫巷;午字段,包括大南门外正街、后街、大南门外正街至天官桥(大公桥)、滨南湖四周;申字段,包括天官牌坊(**路)、璞宝街及杨树松巷(杨柳巷)一带,这四个段居然都与南正街有关,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宜昌老城区的道路都不很长,最长的北正街也不过40米,可是从西陵一路到献福路的南正上街有80米、从献福路到学院街的南正街有400米、从学院街到环城南路的南正下街有190米,这还不包括那条南门后街和那条后来叫天官牌坊、又叫**路的南正后街,就已经有870米,毫无疑问就是当时的老城区街道之最。

说起老字号,南正街更是雄踞一方,王日新酱园(大南门)、韩慎康海味号(南正街)、同春福海味号(南门外正街)、源通海味杂货号(南门外正街)、源生昌海味杂货号(南正街)、1949年前,南正街也还有大通(南门外正街)、鼎源(南门外正街)、人和(南门外正街)、解放初期,南正街也还有大和(南门外正街)、同盛(南门外正街)、荣宜(南门外正街)、合泰(南门外正街)等商铺。除此以外,南正街也还曾经存在过紫阳观、广合利月饼、德利祥这样的糕点铺,就是在宜昌赫赫有名的留光照相馆也是从南门后街(**路)迁到解放路去的。

在南正街附近,上有白衣庵、圣雅各教堂,中有杨泗庙(镇川门),下有关圣楼,足可以满足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想听戏,去镇江阁,那里有戏台;想听书,到胜利书场(南正后街)、想喝茶,有望月楼茶社(南门外正街);想大吃一顿大十字(新民街、**路、献福路交叉处)小十字(**路、璞宝街、学院街交叉处)抬脚就是;想玩女人,老三条街(光前街、浙江路一带)要有尽有,方便得很。

当然,有南正街的那个时候,宜昌还没有"道士点燃生日烛"--星火路,也没有"万里道上起相思"--怀远路;没有"双骑道士行"--二马路,也没有"翻身之道"--解放路;没有"丘陵之行"--中山路,也没有"东西南北皆水塘"--四方堰;没有"燃灯上里弄"--光前街,也没有"街上来了子弟兵"--伍临路,有的就是那厚厚的、高高的城墙围起来的那一片不大的、四平八稳的小天地。(未完待续)

印象宜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印象宜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