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印象宜昌 > 新街与墨池14

新街与墨池14

新街与墨池(14)

十四、早课

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9年),那个云游四方的普净禅师结茅玉泉山下,结芦为庵,坐禅静修,点化了叫着"还我头来"的关羽,这就是宜昌佛寺的开始。而在那座东山*上的东山寺,每天都是从日复一日的早课开始的。

初秋的清晨已经有了些凉意,知府大人走进东山寺大殿之时,可是看得见有好几个比宗思圣还来得更早、也许昨晚就借宿在寺院里的老妇人跪在蒲团上正在上香,留给他的是一个个虔诚而衰老的背影。大殿里,好几十来位僧人和居士均着黄布长袍正在做早课,一边用统一的、单调的声调和节奏轻唱着经文,一边围绕着大殿那高大雄伟的佛像宝座转圈,清脆的木鱼声,悠扬的敲磬声,像从高处滚落山涧的泉水叮咚一般。

宗思圣很自然地就加入到转圈的人之中,因为是十五日,早课之前要加唱"香赞",即《宝鼎赞》,他们全家老少都信佛,自然也会唱那段"香赞":"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端为天下祝太平,地久天长。端为天下祝太平,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天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早晚课诵是佛教自古传下的传统。早课的用意是:一日之际在于晨,所以早上读诵经典,是告诫自己这一日要依照着佛祖的教导去为大众做好事,并且提醒自己今天不要犯错误。而晚课的用意是:一天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天所该做的事情也做完了,该是反省的时候了,晚上读诵经典,就是用佛祖的教诫来对照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做到了、做好了,明天继续努力,力争做的更好;没做到、做错了就要反省,并且提醒自己以后尽量不要重犯同样的过错。

什么样的学堂早上上课时间最早?什么学堂上课的时候秩序最好?什么学堂的教学能触及人的灵魂?除了**时那种对伟大领袖的狂热,能够持续上千年经久不衰的也就是各道观佛庙诵经的早课。早晚课的意思其实也就是《论语》里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正明白了早晚课诵的意义,并且努力依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的确会对自己的处世待人接物有很大帮助,也对自己在官场、情场和职场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宜昌位于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交界处,这座城的居民劳作艰苦、生活贫瘠,为了养活一家老小,男人就得到江滩上帮人扛货包,就得到田里种点土豆、包谷、红苕之类的主食,就得给有钱人当奴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是对佛道两教还是很虔诚的,对天上的神灵、地下的鬼怪也是很尊敬的,对上门乞讨的叫花子也是很慷慨的,当然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也是很老实的,没什么骗子,也没什么骗术,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的命运是老天早就安排好的,也就是宜昌话里所说的:"命里只有五*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在网上寻找有关那个知府大人宗思圣的生平介绍的时候,读到了一段史料,因为太有意义了,全文摘抄如下:秦和尚,不知其名,病疯,广修桥梁,山林城市,隐见无常,年八十有余,语未来事多奇中,乡人异之。康熙甲寅年九月,积薪自化,并向众约曰:"万善桥(万寿桥)修理未坚,过四十年应有重修者。"火陷及身,僧犹手击木鱼,诵佛号不绝而化。次日有自北道来者,见僧于山中,至城,始知僧已死矣。后康熙甲午年,知州宗思圣适莅任彝陵,首捐廉修万善桥,工果极坚,距和尚圆寂正四十年,若与前约适相符云。

位于市图书馆前的那座横跨太平溪(原名,现在的运河)的万寿桥原为明代夷陵知州童世彦所修,取名童公桥,是一座简易木桥;到了清朝,夷陵总镇张忠孝再次修建,改名太平桥,也依然是木桥。据《东湖县志》记载:张总爷是河南洛阳人,"康熙二十七年,武昌兵变,忠孝随宜剿抚,不逾月而全城恢复。入城誓师,秋毫无犯,反侧子自安。旋擢镇彝陵,授世职。""在任七年,卒于镇"。宜昌现在的地名张家店和已经不存在的大碑巷就与那位张总爷有关。

后来的那个夷陵知州宗思圣一定是相信了那段有关秦和尚的传闻,所以才会拿出自己的养廉银来复修那座桥的,只不过做的彻底一些,将木桥改为了石桥,将那座"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的单拱石桥改名为万善桥,自然是行善积德的意思。到了1951年,因为出于打通汉宜公路的需要,解放后刚组建的市政府拨款重建,建起了一座长.5米,宽9.1米,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中型公路桥,将桥名改为万寿桥。"万寿"既为"万善"之谐音,又取吉祥长久之意,自然是极好的名字,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未完待续)

印象宜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印象宜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