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 > 贲卦:保持良好形象,注重待人接物的礼仪

贲卦:保持良好形象,注重待人接物的礼仪

贲,指贝壳的光泽。光泽和贝壳相互映衬,彼此装饰,色彩交错,合为一体,显得文雅又光明。

贲卦卦象是离(火)下艮(山)上,为山下燃烧着火焰之表象。山火相映,山下火光把山上万物照得通明,如同披彩,象征装饰。喻男婚女嫁、国政家制,都有仪礼制度,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人文关系,用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以文明的制度,使每个人都懂得一定的礼仪,这就是人类集体生活必需的装饰。

贲卦位于噬嗑卦之后,《序卦》中这样说道:“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即事物不可以勉强相合就算了,还须加以文饰,所以接下来谈的就是贲卦。

《贲卦》非常重视装饰的作用,接连用“贲其趾”(装饰脚趾头)、“贲其须”(装饰胡须)、“贲如,濡如”(装饰得光泽柔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装饰得那样素雅:全身洁白如玉,乘坐一匹洁白的骏马)、“贲于丘园,束帛戋戋”(装饰山丘陵园,质朴无华,再拿一束薄薄的丝绢来招贤纳士)、“白贲”(装饰素白)等字句,告诫我们要时刻注意必要的形象修饰和美化,使自己的外表和举止符合时间和场合的需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形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人的形象,对己对人到底有多大影响?

春秋时期,蔡国派师强、王坚二人拜见楚王。楚王觉得这两个人名字不错,心想一定是相貌堂堂、器宇轩昂的人。哪知道见面后发现是两个又矮又丑、声音又非常难听的家伙。

楚王觉得蔡国派这两个使臣来是故意来戏弄他的,勃然大怒:“蔡国没有人吗?这个国家应该讨伐!蔡国有人故意不派遣吗?这个国家应该讨伐!蔡国故意用这两个人来戏弄我吗?这个国家应该讨伐!”于是,楚王命令大将子发带兵伐蔡,把蔡国灭了,蔡侯也被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

蔡国的师强、王坚什么不恰当的话都没说,什么不恰当的事都没干,结果却为国家惹来了这么大麻烦;楚王也的确有些过激了,他也许是借题发挥,为自己的征伐找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蔡侯派遣自己国家的形象大使,竟然如此糊涂大意,给楚王三个征伐的理由,未免太愚蠢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受欢迎呢?

董仲舒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则目说矣;言理应对逊,则耳说矣;好仁厚而恶浅薄,就善人而远僻鄙,则心说矣。故曰:行思可乐,容止可观。此之谓也。”意思是说:在穿着打扮上,要让对方看着舒服;在言语交流时,要让对方听着舒服;在待人接物上,要让对方心里舒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些年来,国内外频频掀起“选美”热潮。随着“美”在人们心中分量的加重,“选美”似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比赛,而且已经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美国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外表形象好的人从事高收入工作的机会更多,他们的收入相比于相貌平平者也要更高一些。

一个人把自己拾掇得让人赏心悦目,不仅仅能够招人喜欢,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而那些不把自己形象放在心上的人,往往也不把别人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怎能受欢迎呢?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一共有68个应试者,他们的外貌、口才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力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服饰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实验要求他们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结果衣着整齐者较之衣着不整者,更容易得到陌生人的青睐。

一个人的外表是最先被对方感知的,心理学认为,在公众场合,人们总是喜欢与衣着整洁、仪表大方或者衣着略微优于自己的人接近。这一方面是晕轮效应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说:“对于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人们通常也会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另一方面是人们维护自我形象的需要,因为同外表良好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总有一种荣耀和光彩的感觉。

良好的外表形象对于人们建立友好关系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建立的最初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外表吸引力的大小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和性质,这种印象对以后的交际有较大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外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不容忽视的。在应聘、洽谈、相亲等这种种情景中,外表良好的形象特别有助于完成任务。

贲卦强调修饰,不仅是外貌形象的打扮,也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

《贲卦》六五爻辞:“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意思是:装饰山丘陵园,质朴无华,再拿一束微薄的丝绢,来聘纳贤士;虽可能产生遗憾,然而最终必获吉祥。

从卦象上看,六五这一爻属于君主之位,但是阴爻居此位,显示出阴爻的特性,能采取怀柔政策,具有礼贤下士之德。上九属于阳爻,在这一卦之中,六五得到了上九的辅佐,使其事业更加发达。但是从卦象上看,上卦为艮,为山林郊外,上九阳爻不在六五所辖之内,表明其是不在位的贤人或为退休的旧臣,或为隐居贤士。他帮助六五之后,六五对其进行嘉奖。虽然六五拿出的礼物微薄,但是这种行为本身重于物质,而且上九这种贤人也不重视物质,所以,虽然六五看上去有些吝啬,但结果是吉祥的。

这是告诫我们:在平时不仅要注意打扮一下自己,而且要注意接人待物的礼仪,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都要表示感谢,哪怕礼物不多,但只要你去感谢,就会吉祥。如果在待人接物的礼仪方面做得适当,做事时你就会更加顺利。

中国向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礼仪”其实是外来语,它最早见于法语中,其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在古代法国,当人们进入法庭时,都必须先去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当时就被称作“礼仪”,上面写着进入法庭必须遵循的规则规范,人们必须认可和遵循这些礼仪规范才可以进入法庭。后来人们发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确立一些规则规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通畅,更加有序,更加美好,“礼仪”因此被引申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从古汉语来看,“礼(禮)”字的左边与“神”字同偏旁,右上的“曲”为古汉语中一种发酵的食物,右下的“豆”为古代一种类似高脚盘子的盛装食物的器皿。“礼”就表示将祭祀的食物盛装在器皿中放在神灵的面前祭祀神灵,以祈求神灵的保佑,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以后这种对神灵的崇敬祈祷的仪式逐渐泛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我们今天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的各种礼仪形式。

礼仪,是人类交往的台基和铺垫,它能够融化陌生的敌意,抚慰冷漠的心灵;它在人际交往中搭建桥梁;它教给人们如何在交际的环境中,举止不失礼,神色不失态,言语不出格;它规范人们的言行,教人们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自重,又受到他人尊重、他人欢迎的人。

礼仪的第一个作用:搭建人际沟通的平台,促进人际沟通。

有这么一个小典故:

一个书生骑着马进京赶考,天快黑时迷路了。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自己的小屋前,就上前大声问道:“哎!老头,到王庄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看书生,回答道:“无礼!”书生听成了“五里”,心想五里路没多远,一会儿就能到了。于是他翻身上马,策马扬鞭就走了。走了大约五里路,书生纳闷了,怎么丝毫不见村庄的影子呢?他决定再往前走走看。他估摸着自己大概又走了五里路,仍然没有到目的地,就嘀咕起来:“都十里了,可还是不见王庄的踪影呀,这老头一定骗我了!”这时他突然醒悟到:“十里”,“失礼”?莫不是我刚才问路的时候失礼了,老人家说的“五里”,其实是“无礼”呢?于是他又骑马回到小屋前,恭敬地对老人说道:“尊敬的大爷,恕小辈刚才无礼了!我想请问到王庄还有多远?”老人这才回答道:“年轻人,王庄还远着呢!别赶路了,很危险的,你要是不嫌弃就在舍下住一晚吧。”书生最终以礼貌的言行获得了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赢得了帮助和信任。

礼仪的第二个作用: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人非圣贤,生活中、工作中不可能不出一点儿差错,不可能不与他人产生一点儿隔阂、误解甚至矛盾,当这一切发生时,礼仪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利器。礼仪是人际关系的“灭火剂”“润滑油”,它可以帮助我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社会生活中许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的人间悲剧,无不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对基础文明、对礼仪教养的最深切的呼唤。

礼仪不仅可以展示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别人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可以说:知礼懂礼,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前提之一,是我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修好形象、礼仪的课程。(未完待续)

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