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其他 >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 139 成长了

139 成长了

崇祯皇帝从天一亮,就摆驾兵仗局,把他从刘伟超那边获取的宝贝,让匠人给打造出来。

大明匠人的手工技艺,那是没得说的。崇祯皇帝的要求,就是打造一个物件,也就是成本高低而已,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当然,要想把镗床给打造出来,哪怕图纸和步骤都有,也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

因此,崇祯皇帝在交代下去之后,又视察了下精钢配方的试验情况,才离开了兵仗局。

随后,他就知道了阎应元上任后所做的事情。

崇祯皇帝不但知道阎应元抓了范记粮店的人,还知道阎应元把武清侯的家奴也给收拾了的事情。

对此,他是很高兴的。

禀告的王承恩看到他高兴,就又继续奏道:“万岁爷,这个阎应元还真有一手,他手下的那些兵丁,都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只是半天功夫,就都听他的话了!”

“哦?”崇祯皇帝一听,有点好奇,便问道,“他是怎么做的?”

于是,王承恩把他手下打听来的情况,给崇祯皇帝复述了一遍。

听到这个话,崇祯皇帝就不由得想起了刘伟超给他所传资料中有关阎应元的一段描述:

阎应元号令严肃,对苟且偷安、不守法纪的人,必然重加责罚,以警示众人,即使是乡绅、豪强也不例外。而当军卒困苦时,他又会亲自熬药斟酒,温言慰劳;当有人遇难,他亲自购置棺木,哭奠而殓葬;接见敢死之士时,不称姓名而称兄弟。遇到重要的任务,必然询问众人:“我兄弟谁能完成此事?”

想到这个,崇祯皇帝不由得赞道:“凡事以身作则,诚恳待人,不错,看来是个人才!”

“那可不是,都是万岁爷八百里加急传召,岂能差到那里去!”王承恩一听,立刻马屁送上。

崇祯皇帝听了笑笑,也没有说是有另外世界的人举荐,他才会知道。

对于底下人,就当是他英明神武好了。

不过他刚这么想着,就又有内侍来报,说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到了,等候觐见。

一听是黄道周到了,崇祯皇帝想着刚才的想法,不由得老脸一红。

真要英明神武,他也不会打这个黄道周八十廷杖了!

幸亏当时就没想着打死他,只是给他一个教训,要不然,就少一个诤臣了!

心有愧疚之下,崇祯皇帝便问道:“他的四个门人呢,可来了?”

“回万岁爷,他只携夫人先行,其四门人尚未到京!”

“哦,他夫人么?”崇祯皇帝听了,自言自语地说着,显然是在考虑什么。

在刘伟超给他传过来的有关黄道周的资料中,也有蔡玉卿的介绍。因此,崇祯皇帝知道,这个蔡玉卿算是有能耐的女子,品行也不错。

不一会,他就有了决定,便召见了黄道周。

不用说,崇祯皇帝勉励黄道周,让他好好干,带头做好都察院的监督职责,同时还下旨,封蔡玉卿一个二品诰命夫人。

结果没想到,黄道周直接就拒绝了,还引用了一大堆道理,说得崇祯皇帝头疼,甚至是有点气恼。

给你赏赐还不要,还引经据典地叽叽歪歪,烦不烦?

不过这个念头也是本能地一出来之后,他就立刻警醒:忠言逆耳,忠言逆耳……

心中念叨几句之后,崇祯皇帝就释然了。

随后,他就眼前局势,问策于黄道周。

这一次,可不像以前。

以前的时候,他面对朝局,那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因此问策的时候,都是别人说什么,他听什么。

但是如今,他经过刘伟超的讲解,特别是有历史已经证明的手段,因此他心中大概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要急着做,什么事情缓着来。

真是因为崇祯皇帝心中已经有这么一个谱了,此时再听黄道周在那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忽然发现,黄道周说得都对!

比如,黄道周主张亲贤臣,远小人;以民为本,还有格物致知,经世之学等等;

可是,他再细问下去的时候,黄道周的回答,他就不满意了。

因为黄道周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存在理论上,也就是说说可以,真要做起来很难。

简而言之,黄道周在具体措施上,要么不切实际,要么泛泛而谈。

谈到后来,崇祯皇帝算是明白了,这个黄道周确实是适合都察院的职务,或者去国子监当祭酒也可以。

学问是有,可以育人,也可以督导别人,但是就没法去当一个亲民官!

这样的认识,让崇祯皇帝自己都有点吃惊。

因为以前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能独立判断出一个人适合什么?

都是群臣怎么说,他就怎么觉得!

等到黄道周退去,崇祯皇帝自己坐着琢磨了下这个感觉,最终只能归结为:因为和刘伟超聊得多了,长见识了!

想到这,他不由得嘴角微翘:在这个世界,要论见识,何人能及自己?

正在发愣着,又有内侍前来禀告,说有将近五千漕工,被黄得功所部选为新兵的,带其家属,已经到达通州了。

黄得功和孙应元所部,都在运河两岸,一边赈灾,一边选拔新兵。

不过人数过多,新兵不能一起北上,因此分批北上,这是到京师这边来的第一批。

对于这些新兵,是有严格要求的。

不止是兵员素质要合格,而且还要是良家子。就是没有囚犯经历,并且几代为民,还要有家眷。

如此,家眷也会随队伍到京师,定居在京师。不但是安军心,也有为人质之意。

也是如此,五千新兵,到达京师的人数,就有两万左右。

新兵好说,安置家属是个大事。

崇祯皇帝随即召集兵部、户部以及内阁等,开御前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其他都好说,京师周边的卫所中,划一块地方给他们居住就是。

可问题是,一下多这么多人口,并且可以预见后面还会有很多,各处卫所的粮食,根本就供应不上的。

当然,本来这些都是受灾人口,崇祯皇帝是拨有赈灾银的,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但是,问题是有银子,没粮食就还是有问题的!

会议的最后,问题就都集中到了粮食这个问题上。

群臣提出的建议,也只能是让江南那边运粮过来。不过这需要时间,就短期而言,粮价上涨再所难免,说不定还会影响京师这边。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底下这些臣子先去安置。

随后,他就召见了王承恩,直接就问道:“有关晋商的事情,审问得怎么样了?”

王承恩一听,立刻就回奏道:“万岁爷,根据招供,奴婢已经把那八个晋商在京师的点都给记下来了,他们和晋地那边的联系,也刚摸到一些头绪。正在想着,该怎么让他们去通风报信!”

崇祯皇帝一听,立刻问道:“那些奸商都在京师开了什么店?”

“粮、盐、铁等,全都有,且以粮铺为多,盐店次之!”王承恩显然花了心思的,立刻就回答道。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沉吟片刻,便一挥手说道:“不等了,立刻出动西厂,还有东厂的人,调拨五城兵马司,把他们都抓了。同时派人赶往晋地,把晋地那边也给抄家,人犯都带来京师!”

顿了顿,他又补充说道:“晋地所得粮草,运一部分去南边,解决孙卿在开封撤出的老弱粮食问题!”

之前一直没有对八大晋商动手,就是在等机会。

如今需要用钱用粮了,他就不准备再拖了。

听到这话,王承恩连忙答应一声,不过随后他又有点犹豫。因为他是知道崇祯皇帝整个计划的人,知道崇祯皇帝在意什么。

于是,他想了下,还是提醒崇祯皇帝道:“万岁爷,那建虏那边……”

崇祯皇帝听了,不在意地说道:“朕估摸着,你去抓这些晋商,肯定没法一网打尽。既然如此,那便是宜早不宜迟。漏网之鱼逃出关去,必定是只能去投奔建虏。而早点动手的话,他们带去的消息,就还是之前的。而建虏要入关,此乃必然,朕练好新军,就等着他们到来便是!”

如果再等下去的话,新式护甲和军械都配备给勇卫营和京营,那消息就不可避免会走漏。等到那个时候,谁知道晋商是什么时候去给建虏通风报信。

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动手,就能给建虏一个错觉,关内还是和以前一个样。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边关多派些人看着关外,不至于建虏何时进关都不知道!

王承恩见崇祯皇帝都已经有考虑到,不由得连忙面露佩服之色,拍崇祯皇帝马屁道:“万岁爷算无遗策,奴婢佩服地五体投地!”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还是有点得意的。

他刚才给王承恩说得这些,是他这些天来一直在考虑的事情。结合孙传庭和刘伟超的说法,最终自己想出来的。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其他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