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游戏 > 艾利顿的新时代 > 第一百四十二章 鱼雷和奶茶

第一百四十二章 鱼雷和奶茶

第一百四十二章

“这是本期的《科学》,上面有安东尼的署名名章和三十几篇研究,请您过目。”丹妮将一本设计感极为古朴的书摆在艾利顿的桌头。

“哦?这么快?距离上一期已经三个月了吗?”艾利顿看着这本杂志有些怅然。

“不,按照达拉然的计划,这本杂志的刊发周期已经开始缩短,而且已经面试广受各界魔法师的欢迎。”丹妮谈着这个心情也很激动。

“啊,很不错。编委会成立的时候,我记得还只是响应寥寥呢,这才几个月,都已经有这么快的进步了。”艾利顿拿起手中的杂志,认真的翻看起来。

“安东尼曾经说过……”艾利顿读到这里不知为什么想起了鲁迅先生。

看来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伟人总被赋予更崇高的使命,比如段子手啥的。

“本期总共收录31篇SCI论文,涵盖火系魔法、水系魔法、奥术系魔法……”丹妮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艾利顿的表情。

“这个……是谁写的?”艾利顿的目光在浏览一遍目录之后,忽然停到了一个末尾不起眼的位置。

“啊,这个是一个……怎么说呢,是照顾一位资深编委的面子给收录的,你知道的,魔法师界的导师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出人头地,所以……”丹妮看着艾利顿的目光,忽然感到有了一丝压力,没想到只有一篇这种情况,就被艾利顿细心地发现了。

“不,我的意思是我想见到这位作者。”艾利顿并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反倒是身体前倾,将目光重新移回论文。

“啊……好的,我马上安排。”丹妮被艾利顿的说法给吓了一跳,立刻反应过来。

“论水系魔晶在水中运动的可操控性……这种玩具一般的毫无意义的论文能够被发表已经是一种奇迹了,竟然被王子殿下关注,真是有意思。”丹妮一边走一边低声咕哝着。

艾利顿站在巨型玻璃窗前,看着丹妮远去的背影,手中却拿着那篇豆腐块一样的论文。

一个大胆的想法正在缓缓的形成。

操控水下可移动魔晶,只要是够大,这不是送上门的鱼雷吗?

在艾利顿的认知里,鱼雷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鱼雷的前身是一种诞生于19世纪初的“撑杆雷”,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战时小艇冲向敌舰,用撑杆雷撞击爆炸敌舰。

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的卢庇乌斯舰长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艇行攻击敌舰。但由于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灵,卢庇乌斯的发明未能投入使用。

曾参与上述研制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于1866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该鱼雷借鉴了卢庇乌斯的发明,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鱼雷的艇行深度。当时鱼雷的艇速仅11公里/小时,射程180─640米,尚无控制鱼雷艇向的装置。因其外形似鱼,而称之为“鱼雷”,并根据怀特黑德的名字而命名为“白头鱼雷”。几乎与卢庇乌斯和怀特黑德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类似的鱼雷装置。

1887年1月13日,俄国舰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吨的“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舰船。

1899年,奥匈帝国的海军制图员路德格·奥布里将陀螺仪安装在鱼雷上,用它来控制鱼雷定向直航,制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鱼雷,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国人E·W·布里斯发明发热力发动机代替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第一条热动力鱼雷,亦称蒸汽瓦斯鱼雷,使鱼雷的航速提高至约65公里/小时,航程达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鱼雷已被公认为是仅次于火炮的舰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1938年,德国首先在潜舰上装备了无航迹电动鱼雷,它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

1943年,德国首先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国制成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又称反潜鱼雷,它可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攻击潜航的潜艇。

1960年,美国又首先研制出“阿斯罗克”火箭助飞鱼雷,又称反潜导弹,它由火箭运载飞行至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

到了70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型电脑,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增强了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航程达4.6万米,尽管由于反舰导弹的出现,使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军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攻击型潜艇上,鱼雷是最主要的攻击武器。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研究、改进和制造,目的是使鱼雷更轻便,进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标的能力。

鱼雷雷身形状似柱形,头部呈半圆形,以避免航行对阻力太大。中段(雷身)和后段(雷尾)3段组成,分别装有装药引爆系统、导引控制系统和动力推进系统等。它的前部为雷头,装有炸药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鱼雷的动力系统能源分别为燃气和电力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鱼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直径为533毫米以上的为大型鱼雷;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为中型鱼雷;直径为324毫米以下的为小型鱼雷。鱼雷主要用舰船携带,必要时也可以用飞机携带。在港口和狭窄水道两岸,也可以从岸上发射。鱼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为70~90千米/时。

鱼雷在水中的运动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若重力大于浮力,沿水平方向发射的鱼雷,将象石子那样向斜下方运动;若重力小于浮力,它将象氢气球那样向斜上方运动.要使鱼雷瞄准目标沿一定方向运动,必须使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恰当地选择鱼雷的体积,可以调整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所以,鱼雷的体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鱼雷的操控一直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为此在鱼雷的发展史上,甚至还出现过人工操控鱼雷的奇葩。

那就是著名的“回天鱼雷”。这种鱼雷通常采取半潜式推进,鱼雷上有操作人员1名,通过操纵杆、潜望镜来判断、修正鱼雷的航向,以确保命中目标,提高命中率。德国在二战时期也有这种东东。

他们的人控鱼雷在发射半程后,操作人员跳水逃生,由母舰派小艇救回;而日本的回天鱼雷则是让鱼雷上的操作人员与鱼雷一起爆炸,进行所谓的“神风特攻”,与“樱花特攻队”如出一辙,其残酷程度令人叹息,但实际战果并不明显。

水下的情况复杂多变,蛙人在水下的视力和听力受阻,很难讲能带来很精确的操控性。在精确制导系统横空出世之前,复杂的系统一直是鱼雷发展的瓶颈。

从鱼雷问世到二战前所用的鱼雷都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是一种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舰武器,但是由于雷上没有自导装置和非触发引信,单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须同时几条雷齐射。

随着水面舰艇性能的进一步发展,鱼雷所要攻击的目标在航速和机动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制导直航雷已停止生产。

二战后各国相继研制了声自导鱼雷。然而声自导鱼雷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扰。声自导所利用的水声信号同海洋环境噪声、鱼雷自噪声、人工干扰噪声、混响等混杂在一起,这给信号的提取和识别带来了困难,尤其在鱼雷航速很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声自导鱼雷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所设计的重型鱼雷大都采用了线导+主/被动声自导技术,大大提高了鱼雷的抗干扰和目标检测能力。线导中所使用的导线大都是铜线,其缺点是导线重、体积大、抗拉力小、传输频带窄、信号衰减量大。而且线导鱼雷中信号的衰减量和导线的长度成正比,导线越长信号衰减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鱼雷的航程。随着光纤传输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成功应用,科研人员提出了以光纤代替普通铜导线用于鱼雷的设计方案。美、法等国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光纤线导的海上试验,试验距离达到了20~30千米。

在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除声自导、线导、光纤制导等以外,有些国家还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尾流自导抗干扰能力强,可通过预编程设定,解决多目标情况下对预定目标的攻击。前苏联的65型等鱼雷都较好地利用了尾流技术,美国只有MK45F鱼雷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但并未普及。此外瑞典的TP61系列鱼雷具有线导/被动声自导功能,同时也具有尾流自导功能。

目前尾流自导技术只应用于反舰鱼雷,尾流自导属非声自导,不受水文条件的影响,可在贴近水面高速航行,对于攻击水面舰艇有较强的威力。同时由于尾流难以伪造产生,干扰尾流自导鱼雷比较困难。因此尾流自导鱼雷抗干扰能力强。尾流自导鱼雷航速高、噪声大、隐蔽性差。但由于鱼雷是从舰船尾部进行跟踪,处于声纳盲区之内,并且尾流消失需要时间,因此水面舰船对尾流自导鱼雷实施对抗和规避很难奏效。

艾利顿现在基本已经掌握了水系魔晶的推进原理技术,就相当于有了水下较强的发动机,但精确制导方面还是一个盲区,所以,这篇论文对于艾利顿的意义的确很大。

艾利顿心情大好,开始哼起了歌。

“你很高兴吗?”奥妮克希亚不知何时已经躺在艾利顿身边的躺椅上,穿着一身异常暴露的比基尼,悠然的晒着日光浴。

“额,还行吧。”艾利顿生生的咽了下口水。

“能商量个事吗?”奥妮克希亚的眼神充满诱惑性。

“啊,你说。”艾利顿挠了挠头。

“你之前说,有一种饮料很好喝,叫什么‘奶’来着?”

“奶茶。”

“能给我来一杯吗?”

“可以。”

“看来你今天很高兴。”

“的确。”

“你需要珍珠吗?”

“啊?什么?”

“你不是说奶茶里需要配珍珠吗?”

“啊,不用。你喝了就知道了。”

“好的,谢谢。”

“啵哒!”

艾利顿的新时代》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游戏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艾利顿的新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