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幸福的智慧 > 前言

前言

幸福是伴随人类始终的永恒课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幸福问题就不离左右。无论是原始的图腾崇拜,还是现代的宗教信仰,都掩饰不了人类追求幸福的影子。但有关幸福学的讨论却是近年发生的事情。不同学者分别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角度提出创建幸福学的构想。

从公开发表的文章上看,国内最早从哲学角度提出创建幸福学的学者是梁德淳,他在1999年4月发表的论文《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中,明确提出了创建幸福学学科的概念,并对该学科的学科地位、性质、研究对象及内容作了初步的设想和规划。国外幸福学实际上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最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动。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提出了Hedonomics(幸福学),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真正让幸福学被社会大众所知的,则是哈佛大学的讲师泰勒?本?沙哈尔。005—006年,他所讲授的课程积极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并因为媒体关注而迅速在全球传播。

由于对幸福学的认识存在差异,幸福学研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西方幸福学主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本质上是科学心理学派。中国国内的幸福学研究则主要有三大派别:全新派、传统派和引进派。

全新派的特征是:旨在创造一个与西方积极心理学不同的、超越传统文化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全新的幸福学理论体系。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德淳和陈湘舸。比如,梁德淳认为,幸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的本质规律,并总结为一定的理论方法,用以指导人类获得幸福的应用性科学。它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应用性和灵思性。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幸福”“幸福境界论”“群体幸福与个体幸福的关系”“幸福学与伦理学”等等。陈湘舸的立意与梁德淳相同,但陈湘舸走得更远,后续研究成果较多。三大派别中,支持全新派的民间研究队伍最庞大。许多民间非专业的兴趣爱好者纷纷参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比如孔刃非出版的《幸福学》、陈孟云在网上发布的幸福学等等。这类文献数量较多,学术特色不太重,研究者主观成分较多,但对幸福学的发展、传播和应用无疑是有益的。

传统派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阐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学成就。代表人物主要有儒家幸福学代表蔡礼旭、佛家幸福学代表济群等。蔡礼旭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体系,把男性追求幸福的内容和途径归结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生立身处世的根本放到道德修养上,而且,重视道德标准中五常的概念“仁、义、礼、智、信”。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好五种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把女性追求幸福的途径归结为三从四德:三从就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济群的《幸福人生的原理》,本质上是佛家幸福学。佛家认为,幸福就是涅槃寂静,幸福的途径就是“八正道”。佛陀所讲的“四谛”和“八正道”,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幸福学体系。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佛陀回答得非常清楚。济群秉承了佛家的旨意,虽然也承认幸福需要物质和精神并重,但本质上是精神幸福学。

引进派的主要特征就是介绍和传播西方的积极心理学。以奚恺元为代表。国内很多商业性公司也多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实现商业价值。

本书的立意,不同于上述三个派别,是传统派基础上的创新派。从框架来说,沿袭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框架,但将每项内容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并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在结构的安排上,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作者的主要见解放到第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今世界幸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关系到人生幸福的几个重要内容的系统阐述。第三部分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顾与解读。由于作者自身的认识水平问题,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缺陷,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01年9月(未完待续)

幸福的智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幸福的智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