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 欲为圣朝除弊事

欲为圣朝除弊事

羲之在会稽内史任上,对政务十分关心。

刚上任那年,正值东土饥荒,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忍受,吴兴、会稽诸郡尤甚。时谢尚新任尚书仆射,羲之和他是好友,于是致书谢尚,力陈时弊,慷慨陈词,揭露时弊,为民请命,并指出救正的具体措施,其忧国忧民之心,俨然如在目前。

羲之《致谢尚书》: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翦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返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

这是一篇反映王羲之行政理念的文字,其大意为:此前我曾向朝廷提出过若干陈论和建议,每每得到您的推助采纳,让我会稽百姓得免饥寒之苦,各安其业,深表谢意。若不然,此一郡人大概早就出东海逃命或竟喂了鱼鳖矣。当下事之大者,主要是漕运。我的意见是,从水路运送粮食供应京城和军队,此事一定会办好,但望朝廷勿复日日催逼,容我渐次筹措,务必完成。等到年终,会稽这边将视漕运完成情况分别予以奖惩。做得最差的,命槛车送诣朝廷处置。三县如果不能完成,其二千石的俸禄必免,有的要解除或降低职务,令在疆塞极难之地供职或劳役。

接着,王羲之描述了很多时弊,其中谈及粮仓督监耗盗官米者,数量巨大,动以万担计。羲之说,我以为诛剪一人,声色俱厉,以儆效尤,其后便可绝此恶行,可是来自朝廷的意见却不同。为什么要对这种监守自盗的罪犯仁慈有加呢?这不是姑息养奸吗?近来检校诸县,无不皆尔,这种罪恶很普遍啊。余姚有个官仓盗米的案子,涉及粮食近十万斛,他们盗用这些粮食,目的是重资贿赂奸吏以求封官加爵。这些人的行为导致国用空乏,经济拮据,朝廷依然按照地亩赋税,其实是不知道下边的难处,不知道老百姓可怜到什么地步啊!

近年战事不断,征发的劳役越来越多,打仗阵亡的,叛散不返的,越来越多,为了补充军力,州县往往强行抓壮丁,人民纷纷逃离,以至于田园荒芜,所在凋困,莫知所出,饥寒交迫者多多。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遇到事情想找个差役都找不到啊。现在法令多如牛毛,群众动辄获罪,进一步伤害了农业生产!我以为,凡判五年以下刑罚的,可长充兵役,五年的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现在都邑中人烟稀少,万户萧疏,如何为政?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如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逃亡之患将和过去一样难以杜绝。减免刑罚而充杂役,让当事人参与生产居家生活,比杀戮和监禁要好得多。

此时羲之只是个地方官,与朝廷之间还隔了州一级,仅是个郡守,按说不应当越级奏章,但他是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对国家大事时刻关心,唯恐上有所失,故不揣冒昧,以至于越级进言。羲之虽是一位地方官,但他并不甘于蜗居一隅,自感天下兴亡义不容辞。而且,他对社会基层了若指掌,其建议无不切中肯綮,不愧为有“鉴裁”的人。还好,他的一些建议被谢尚采纳,羲之感到“甚善甚善”。羲之其人,真可谓国之大器也!

有人批评羲之“弃淮保江”论是“怯耎之尤”。这不公允。判断是非不可脱离实际,当时东晋王朝并无实力恢复中原,屡战屡败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如不接受教训,继续蛮干,则“不亡何待”!况且羲之此议并非消极避战,而是主张“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首先执政者应“引咎自责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就当时的情势看,“根立势举谋之未晚”,而不是轻举妄动,劳民伤财,徒费国力。这些都是积极稳妥的建议,岂可以“怯”诬之!

此时羲之对恢复中原的意愿尚在,但审时度势,也无奈地认识到本朝已经力不从心。这是实事求是之谋,绝非那些心高气盛、言行虚妄、不懂装懂者可比。国家要想收复失地,须从根本做起。什么是根本?这就是积蓄国力,鼓励民心,上下戮力。为达此目标,须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让利于民,抑制豪强,效法越王故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军力充实,兵强马壮,庶几可以挥师北伐一举拿下中原失地。

羲之一定有过沉重的叹息,因为他的这些措施很难施行。东晋大地主大官僚一直不肯放弃特权,大肆兼并土地,纷纷营造私园,巧取豪夺,逃避赋税,挥霍无度,丝毫不肯收敛。大官僚偏安自保,纵使羲之有治国良策,也很难推行下去,羲之痛感到无望。良策不行,北伐屡次受挫,中土难以复归,他的美梦慢慢近于黄粱,岂不让他感慨万千。于是,他将许多愤懑压下去,将部分精力转到书法上去。辛稼轩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如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朝多诗人,诗人多悲切,稼轩之心与羲之情怀何其相似乃尔!

北伐大业无望,羲之感怀万千,却也无可奈何。(未完待续)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书圣之道:王羲之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