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印象宜昌 > 我的南正街8

我的南正街8

我的南正街(8)

八、大南门之一

宜昌老城曾经有七座城门,现在还会被人提起的不过就是东门、北门、镇川门、中水门而已,或者就是小北门、小南门,唯独只有在环城南路江边的那座南门被称为大南门,多了一个众所公认的"大"字,可见大南门除了是个厚重而又沧桑的地名,也有值得荣耀的历史。

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在当时宜昌城墙南藩门(后称大南门)的城楼上有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年)--又有一说是雍正六年(公元178年)--在建筑上很有特色、香火很盛的关帝庙,又称关圣楼。登楼远眺,既可以看见开埠以后发展起来的滨江路(沿江大道的南门外正街到一马路)的那些洋房、仓库和码头,也可以远眺鄂西山区那铜墙铁壁似的万仞高山。楼下就是大南门的城门,清末民初的时候,南门外沿江一带,已经发展成商业繁荣的南门外正街(原称奎星楼街),这座城门也就自然成为衔接宜昌老城内外的主要交通要道。

从大南门拾级而上,便可在左侧的朱红栅栏内,看到泥塑的赤兔马,颇具追风之势,俗称"勒马望荆州";而关羽的那尊塑像高踞在关圣楼正中的大殿上。绿袍金甲、红面长须,高大威严,进殿须抬头仰视,所以瞻仰者无不肃然。到了清咸丰元年(1851年),修建百年之久的关帝楼早已剥落**。宜昌人又自动地献粮捐款六千多贯,重修关帝楼。昭然关帝忠义之心,激发宜昌人忠义之气。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关圣楼盛行签诗,大多出于清朝名士顾槐之手,使得每天登楼进香求签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也就使得那座关圣楼香火很盛,在关圣楼的四周,香火铺日益增多,更有那算命的、测字的;卖小吃的、沿街摆摊的、提篮叫卖的,把大南门一带搞得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别是一番风光。

将关帝庙建在高高的城楼上,这是一个创举;因为紧靠长江,风景这边独好;加上登楼之后,视野开阔,可见山水相间,百舸争流;再加上南正街一带名儒富商居多,就成了文人墨客和那些附庸风雅的商人登临眺远、*诗抒怀的胜地。酒过三巡、有了些醉意,就可以趴在高高的城墙上看着那些骑马的、乘轿的、背着背篓的、裹着小脚的、穿着草鞋的、才穿着军装的、提着文明棍的形形**的人等从那座城门里潮水般的涌出涌进。

199年,贪官赵铁公任宜昌县长,命令拆除宜昌老城所有的城墙和所有的城门修建环城路,可唯独未拆除大南门。据说赵铁公曾经梦见过关公,只见关公怒睁丹凤眼呵斥道:"你竟敢动我的神殿!"赵铁公醒来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而且头痛得厉害,赶紧下令停止拆除大南门。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根本原因是收了住持僧隆的贿赂,所以冠冕堂皇公开的理由就变成了大南门城门上面是关圣楼。

不过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几次飞机轰炸宜昌,关圣楼竟然安然无恙也是事实。传说关公显灵却是神话,因为宜昌沦陷后,又一次破烂不堪的关圣楼还是被日冠拆毁修了岗楼。到1945年抗日胜利,住持僧隆湘和尚还在大南门城楼上修了两间平房供奉关帝神位,但一直没有力量重新修复关圣楼,并再塑金身了。到了1951年,因为政府扩修环城南路,这才最后拆除了大南门的城门洞,其实,关圣楼在此之前就已经早已不复存在了。再后来,1954年荆江特大洪水,全国一盘棋,十万火急中,大南门的砖石和老城那么多纵横交错的老街小巷的青石板被紧急运往荆州沙市抗洪前线封堵决口。(未完待续)

印象宜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印象宜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