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印象宜昌 > 新街与墨池13

新街与墨池13

新街与墨池(1)

十三、东山寺

清康熙(公元166-17年)的甲午年(公元1714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三年九月十五的那天凌晨,夜已深沉,曙光还没有出现,几乘小轿居然能在那个时候叫开夷陵城的东门颤悠悠的出城,一定非富即贵。不过就是四五更时分,小城的最后一点夜的浮华也已经褪去,四下静寂,晨星闪烁,当那一行人穿过珍珠岭、向东山之巅开始攀登的时候,四周尽在浓重的夜色里,有些秋虫的呢喃,还有标着"府暑"字样的灯笼的有些朦胧的灯光照亮上山的那条小道。

小轿上的人在离东山寺还有一箭之地的距离就下了轿,灯光下看不清领头的那个人的脸,只能勉强看见他是个白面书生模样,穿一身竹青长衫,下巴有些稀疏小须,不高而有些富态,不俊而有些威严,即使是要继续登山,也还是习惯的背着手、*着腰,手里一把泥金绸缎扇面的折扇随意的张合着,一看就是官场中人。也许是秋后的凌晨有了些寒气,他小声的咳嗽了几声,有随从赶紧递上一件披风:"府台大人,早上风凉。"

他根本就没有接受,也没有理会,继续一步一步的向上走,就看得见那座始建于唐代的东山寺的红漆山门依然紧闭着。因为来过好几次,所以懂得这家寺庙的规矩,走上几步台阶,随从抢先一步,推开了一道红锈斑驳的侧门,就看得见大殿前的香架上,烛影明灭摇曳,有些纸钱的烟雾缭缭,一个早就恭候于此的大和尚和几个知客和尚一起向来人合十致敬:"阿弥陀佛,大人真的来做早课了。"

"言必行,行必果嘛。"来人脸上荡开了一丝笑纹,*着一口顺天(北京)话回答道:"既在菩萨面前许愿,焉能当做儿戏?"

这个凌晨时分来到这座位于夷陵城外、东山之巅的东山寺做早课的官人就是年初刚到任的新任知州宗思圣,这个来自天子脚下的大兴的知府比那个灵机一动、变废为宝,将那个沉寂已久的洗墨池清了淤,建了一座小亭,创立了墨池书屋,以纪念郭璞的开城之功,苏轼、黄庭坚的修学之好,也为了自己扬名立万的陈宣有名气的多,人家后来在当琼州(海南)知府的时候,还曾经向雍正帝(公元1678-175年)上奏过一本密折呢。就是有些不明白,虽然是由事实上的知县升为事实上的知府,这位知府大人所任职的地方怎么不是这样靠近野人的地方就是海角天涯呢?

"去城五里,其山势蜿蜒盘薄"。在清《东湖县志》上这样记载:"东山为一城之镇,旧建浮图(屠)其上,前为揽胜楼,有庙宇三重。"这座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明朝的东山寺,坐落于清代王定安的《东山寺》中所写的"蔼蔼东山巅,悠悠图画里",就被曾经在夷陵为官过的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有加:"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所以"东山图画"就成了宜昌著名的八景之一。

这座城市的人虔信佛道两教,要是想拜佛,最好的去处自然就是东山寺,"飞阁流丹、屹然胜迹"的东山寺因为寒食清明时节,到东山"赶堆子"的那些人都会前来烧香磕头,也因为是名寺古刹,自然香火不断,"日过千记、月逾万人"。站在那座寺庙里的览胜楼上不仅可凭栏俯瞰全城,还可以和那个清代贡生杨振世在《登东山寺》一诗中一样产生"信步东山上,凭高眺远村,云连奔峡口,烟合锁荆门"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作为西陵峡口的咽喉城市,不是水患兵燹,就是民众愚昧,不是大旱赤地千里,就是少有出类拔萃之人,风水鼻祖郭璞早就判定是江南的那座磨基山抢了江北的风水,客争主位。于是到了唐朝,有人就提到郭璞的话,集资于东山之巅树一庙宇,以助夷陵之兴旺。而那座寺庙的建筑外观与京城的***有几分相似,立于东山之巅,自然是希望以其壮美雄姿和香火之旺占尽风水,佑福夷陵了。(未完待续)

印象宜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印象宜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