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嘀阁 > 轻小说 > 做人左右逢源,办事游刃有余 > 3.世事须洞明,人情更练达

3.世事须洞明,人情更练达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至理名言。

“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苦读十年诗书,比起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是九牛一毛。学校只是让我们学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想学会做人的知识,就只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学了。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一种老成、干练。尤其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关系社会”里,不懂一些做人做事的“潜规则”,就只能拿头往南墙上撞了,没准头都撞破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最后才“蓦然回首”——原来,“潜规则”才是“硬道理”。

曾几何时,我们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只顾自己一个人喷着气往前赶,很少顾及周边的纷繁杂务。而结果,也只能像当年单场狂砍81分的科比,虽然赢得了尊严,却仍输掉了整个战役——你不能一个人去战斗。

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个人能力再强,也必须依靠整体而存活。人是社会当中的人,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尤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分工高度专业、生活节奏高度劲暴的今天,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各种工作。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其作用是,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帮助我们缓和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建设性。

今天,能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的确不多,所以要想增长学问,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只有处处留心、时时学习才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是从思想高度上概括的,其实它也很简单,就是一项做人的基本原则:做人要厚道。

下面我们看看孔子他老人家的一个厚道做人的故事。

一天上午,大司寇孔子由几名弟子陪同,徒步在鲁都城内巡查社会治安,至南菜市时,发现一群人在围观两个打架斗殴的人。

孔子住步,只见两筐青菜撒在地上,被践踏得不成样子;两个厮打的人蓬头垢面,踏掉了鞋子,扯破了衣服,抓破了脸皮。那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猛使一个别脚,把那个少年摔倒了,跨腿骑到他身上,正欲举拳猛打其头。

孔子上前抓住了那壮年人的拳头,大喝一声:“不许打人!”

围观者怒指壮年男子,愤愤评说:

“冉仁真是个老无赖!”

“冉仁欺负孩子!”

“冉仁挤占少年的摊位,还弄烂人家的青菜!”

两个打架的人看见当官的来了,立马就不闹腾了,低头垂手站在大司寇孔子面前。那少年说:“回禀大司寇,小人叫程敬,我先来此卖菜,冉仁硬把菜挑子放在我的摊位上,还让我‘滚蛋’!我与他辩理,他不仅将我的一担青菜撒了,还打人。请大人给小民做主!”

“对,对!就是这么回事!”众人不约而同地说。

在大司寇面前,冉仁刚才的那副凶相一扫而光,吓得目瞪口呆,面色苍白。

“你冉仁,要学仁啊,不能害人!”孔子威严地说。

子路扯了一下孔子的衣衫,与老师低声耳语:“这冉仁是冉雍的父亲。”

“是吗?”孔子闻言十分惊讶。随后,孔子转身走至跟在最后边的冉雍跟前说:“这事就由你处理了!”说完,离开了南菜市。

冉雍目送老师离开,然后走到程敬面前掏出银子:“小兄弟,你受惊了,权且收下这四两纹银作为对你的补偿吧。”

程敬接过银子,对冉仁说:“你也向这位小哥学学!”

冉仁两眼瞪着自己的儿子,感觉身上的衣服好像都被人扒光了,真是丢尽了这张老脸!

回到家,冉雍对坐立不安的父亲说:“爹啊!您老人家再这样下去,孩儿还能在这里立身做人吗?我是夫子的学生,处处以礼行事,您这样蛮横无理,我还有脸做孔子的学生吗?”

冉仁羞愧地低下头,对儿子说:“千错万错,都是爹的错。这次,被夫子碰上,大司寇给咱留了这么大的面子,他说的话,我全记住了。今后,我一定做一个站得住脚的人。”

果然,冉仁从此变成了一个孔子说的“学仁”、“不害人”的好人。在南菜市上,他和程敬竟然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几天之后,冉雍就此向老师复命。

孔子说:“我料定你能把此事处理得很好。因为,我知道你是一个学识深、仁德高的人啊!”

古语云:多容则融,有量则谅,善合则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做人还是比较厚道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孔孟那样以“君子之行”要求自己,但人们对这样的君子还是有几分佩服的,还是心向往之的。(未完待续)

做人左右逢源,办事游刃有余》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轻小说小说,哔嘀阁转载收集做人左右逢源,办事游刃有余最新章节。